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至今文化发展唯一从未间断过的国家,有将近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文化,又被称为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互相汲取融合的结果。由于民族众多,人口密集,不同的文化交织在一起就碰撞出了不同色彩的火花。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和动态的性质。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集中表现。
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文化中也必然大放异彩。菜系,又称“帮菜”,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烹饪技艺和风味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民众所认可的中国饮食的菜肴流派。而我国的菜系又分为八大类。分别是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就拿其中的川菜来说,其风味独特,历史悠久,驰名中外,被人们广泛看做八大菜系之首。正宗的川菜要以重庆、四川成都两地的菜着为代表。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成、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成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十种。代表菜肴的品种有“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等。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宗教文化历史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重要特征,即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宗教特质。随着对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完善。道教和佛教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较为广泛,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公历纪元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佛教。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从不参预政治活动,但对社会风尚习惯,却有潜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对人生观的改善,以及对孝道的扩展。而且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日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象征,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以最有名的春节为例,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各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其真正原因应该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独特生命力的根本。反过来,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和发展着的民族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又对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思想先导和精神根基,对民族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