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广东这个发布会回答了五个方

7月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发布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专场,广东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等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教育

“十三五”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4万个

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介绍,近年来,广东省教育系统着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4万个,新增公办中小学校所。“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万个,努力保障充足的学位供给。

针对“乡村弱”问题,省财政投入2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4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累计完成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达标建设,新增寄宿学位个,减少教学点个。

同时,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就学权利。年,全省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就读比例达87.27%,较年提高32.4%。连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66%。狠抓控辍保学,确保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方面,目前全省已成立多个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年,全省共遴选培育71个省级优质教育集团。积极推动各地申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县,全省共有7个县(市、区)入选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县,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

此外,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做到了作业管理“压总量、控时间”;需开设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参加学生数.36万人,参与率达72.15%,课后服务已基本达到两个“全覆盖”。

就业

三项工程累计培训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万人次

就业是民生保障大事。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谢忠保表示,近年来,广东就业优先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连续出台1.0至3.0版促进就业政策,打出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组合拳”,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稳岗位,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万人,年度平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低位运行。

重点群体就业更加稳定。年以来连续三年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行动,近两年年底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超过90%;持续完善省际劳务协作机制,切实促进异地务工人员有序流动、稳定就业、融入发展,帮助多万异地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其中外省脱贫劳动力多万,占东部八省份44%。

就业增收品牌的实效更加凸显。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打造一批“厨师村”“技工村”“月嫂村”,有效促进了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技师学院实现地市全覆盖。三项工程目前已成为广东以技能提升促进稳定就业、带动收入增长的利器,截至年底,累计培训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万人次。

社会保障

养老、失业、工伤三大险种累计参保1.56亿人次

在扎牢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方面,谢忠保介绍,广东不断深化社保体制机制改革。

一方面,制度覆盖持续扩大。截至年底,全省养老、失业、工伤三大险种累计参保1.56亿人次,社保卡累计持卡人数1.16亿人次。

另一方面,待遇水平稳步提高。连续1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5.9%。年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工伤伤残津贴、失业保险金分别提高至元、元和元。

纾困减负力度也持续加大。年遭遇疫情以来,通过减免缓社保费、降低工伤和失业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发放失业补助金、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和技能培训补贴等措施,累计为市场主体纾困减负超过亿元。

社会救助

突破城乡户籍限制,更多遇困居民纳入救助范围

省民政厅副厅长聂元松表示,近年来,广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临时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9项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力量参与的“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年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将“9+1”救助体系拓展成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根据困难群众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给予服务类和其他专项救助。同时,突破城乡、户籍限制,将非户籍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及在粤临时遇困的居民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省政府连续12年将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纳入省的“十件民生实事”。截至年底,年人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元、元,与年底相比较分别提高36.3%、39%;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分别为年人均元、元,较年底分别提高42.5%、68%。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根据物价上涨水平,适时启动联动机制,为困难群众增发价格临时补贴,确保困难群众不因物价上涨而影响基本生活。

此外,不断壮大服务队伍,全面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目前已配备1.4万社工为困难群众提供专业服务,力争今年底前配备近3万名社工。

卫生健康

边远地医院优质医疗服务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元亮介绍了广东近年来在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在构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广东分批支持建设50医院、实现地级市全覆盖,打造呼吸、肿瘤、肾脏病、心血管、精准医学等五大国际医学中心,助力首批“委省共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广东。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面升级建设人口大县的47家医院水平,改造建设医院、标准化建设家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00间村卫生站。

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十三五”期间,18项健康广东行动深入实施,健康生活方式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共识,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77.1岁提高到79.3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1.56/10万下降到10.18/10万,婴儿死亡率从2.64‰下降到2.13‰。

此外,推动优质资源均衡布局,建设5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组建74个城市医疗集团、个专科联盟、个远程医疗协作网。安排5医院“一对一”帮医院,安排73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医院,在70个县(市、区)建设个医共体,全省县域诊疗服务能力全面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更加便民惠民,%医院、90%医院提供智慧医疗服务;全省医院,医院全覆盖;家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远程医疗一站会诊,让边远地区群众在家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家医疗机构实现“一码就医”,居民手持广东电子健康码,可完成预约挂号、就诊、检验检查、查看报告、取药、支付等健康医疗服务。(记者符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