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教育送进藏区为民生插上翅膀

●南方日报记者邵一弘

3年过去,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泸定县第四中学已焕然一新:现代化的宿舍、教室、食堂、综合大楼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学生在破旧教室上课、在操场露天吃午餐的情景已成为历史。“比起以前三四十人睡旧教室大通铺,现在我们6个人一间宿舍,学习生活环境好多了。”初三学生倪龙康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泸定四中的建设,折射出广东对口支援四川甘孜“以民生援建为龙头,产业援建和智力为两翼”的总体思路。7年来,广东重点围绕智力支援、产业促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教育支援等六大领域,实施个援助项目,安排援助资金29.9亿元,其中85%以上的援助项目资金用于基层、用于民生,有力推动了甘孜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

截至年2月,甘孜18个县市全部脱贫摘帽,累计脱贫22.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年的23.17%降至0.23%,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十三五”期间,甘孜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7%,增速连续居四川省第一。

产业兴旺

致富“火三轮”开进深山云海

沿着蜿蜒的山路穿过云海,映入眼帘的是山腰上成片的果园、菜地和玉米田;走进“摘帽”贫困户植天均的院子里,新建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初夏时节,崇山之上的甘孜泸定县海子环环村仍有些许寒意,但各类农作物的种植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海子环环村位于半高山地区,海拔近米。长期以来,道路不通、水资源不足是限制该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年以来,广东对口支援工作组带来了多万元的民生项目,为海子环环村拓宽引水管道,增设灌溉系统,修建余米长的产业路,终于解决了村里的供水和运输问题。

“现在村里种青菜、油菜薹,装满一趟‘火三轮’(三轮车)卖掉可以赚多元!”近日,海子环环村文书李新伟高兴地告诉记者,“三年前种下的果树,今年开始也有收成了,每年又可以挣七八万元。”

7年来,广东共投入7.22亿元,实施农牧区危旧房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安全饮水提升、环境整治等项目70个,支持改造农牧区危旧房多户,解决沿线地区干部群众安全饮水尤其是冬季缺水问题;新建改建贫困家庭住房户、贫困村安全饮水项目77个、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个,帮助藏区贫困残疾群众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

在大渡河畔的康定市若吉村,村口奔腾的大渡河和国道成了乡村振兴的绝佳资源。村干部唐嘉进告诉记者,广东在若吉村共投入援建资金万元,用于民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将广东的设计理念和思路与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融合,村里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激活。据统计,从去年5月1日到今年5月1日,若吉村的旅游营业额已超过万元。

若吉村的成功并非孤例。自对口支援甘孜以来,广东在大渡河流域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集中打造康定、泸定、丹巴县3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7年来建成农旅、文旅基地15个,改善乡村酒店25家、民俗接待家庭户,支持53家特色产业企业(合作社)在延长产业链、拓宽市场上做文章,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商品转化率。

除了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广东还根据珠海市对口支援稻城、理塘县的经验,将“前店后厂”的珠三角模式复制到对口支援的战场上。通过在东部打造作为“前店”的消费平台和网络,在甘孜打造作为“后厂”的产品平台和基地,甘孜的虫草、松茸等高品质农产品得以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与东南沿海的广阔市场成功对接。

7年来,通过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加强产销对接,搭建消费扶贫平台,甘孜共建成贫困村特色农业产业基地0亩,累计帮助销售甘孜农特产品超7.4亿元,推动甘孜高原农牧业逐步从分散、零星化向规模化、集聚化转变。

智力帮扶

“粤菜师傅”培训走进藏家乐

放眼整个大渡河流域,像海子环环村、若吉村这样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村落还有很多。然而,当地乡村旅游普遍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难以长时间留住游客。

对口支援泸定县和康定市的江门市,“解题”思路是在“吃”上下功夫。依托大渡河流域的美食小镇、骑游小镇、红樱桃之乡和藏家渔村的开发,广东在当地开展4期“粤菜师傅”培训班,由知名酒店的总厨和烹饪大师组成的粤菜专家团队授课,共培训学员人。此外,广东还建立“粤菜师傅”永久性培训创业基地,整合甘孜州职业技术学院硬件和软件资源,投入资金50万元,建设理论和实践操作一体化培训基地。

泸定县杵坭村村民雷元华正是“粤菜师傅”培训的受益者。年,雷元华参加“粤菜师傅”培训,随后在比赛中一举夺魁。这段经历让老雷发现了自己的厨艺天赋,也萌生了开农家乐的想法,并付诸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今年“五一”期间,雷元华的农家乐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全年的收入预计达数万元。

同样受益于智力帮扶的,还有甘孜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年起,广东探索开展粤甘中高职贯通培养“2+1+2”分段试点工作,即中职学段2年在甘孜职校,1年在广东职校;高职学段2年在广东高职院校就读。粤川两地优质职教院校通过接力培养,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潜力,提前让甘孜州学生适应广东的饮食、气候、生活工作习惯,引导学生毕业后在广东转移就业。

目前,甘孜有两个专业的五年制中高职贯通教育合作办学试点工作正在开展,今年秋季,新一批80名来自甘孜的同学将来到广东完成学业。自年以来,广东通过制定出台职业技能培训、稳岗固岗、创业扶持、鼓励吸纳就业等一揽子政策措施,累计推进就地就近稳定就业超人、转移到广东就业超人。

此外,广东援建的康定二中预计明年投入使用,预计招收初、高中学生名;同样位于康定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经改扩建后,目前已吸纳州内绝大多数适龄视障、听障、智力障碍学生入读。

7年智力帮扶,给甘孜年轻人的未来插上了想象的翅膀。12岁的视障女生拥中志玛在甘孜特校接触到了钢琴,萌生了用声音服务视障群众的想法;参加学校组织的“粤菜师傅”兴趣班后,藏族少年忠呷的未来规划中出现了“厨师”的选项。“今年9月,我就要通过‘2+1+2’项目到广州的职校就读了。”甘孜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拥色告诉记者,“自己要扎实学习知识本领,争取在广东留下来。”

医疗建设

非遗藏药浴“试水”大湾区

甘孜位于川西群山的环抱之中,土地面积达到15万平方公里,接近广东省的90%。但在广阔的辖区内,医院却是医院。该院副院长江吉村透露,曾有老乡跋涉公里来看病,却因为住院床位不足,只好原地逗留,等了好几天。

再拖下去,小病会不会拖成大病?大病会不会拖成重病?江吉村不止一次地为病人着急过。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而至,面对陡增的疫情防控压力,江吉村更加感到力不从心。然而,预计今年8月交付使用的新综合住院大楼,给了全院职工新的期盼。大楼建筑面积超过平方米,由广东省对口支援2多万元,四川省和甘孜州投入财政资金1万元共同建设。综合住院大楼建成后,医院的住院床位增加一倍有余。

据统计,对口支援甘孜7年以来,广东已援建各类医疗机构70家、医院现代化诊疗机构(科室)55个,帮助98所医疗卫生机构改善设施设备条件,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目前,甘孜已经实现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全覆盖。”甘孜州委常委、副州长,广东省援川前方工作组组长李兴文说。

硬件上去了,软件也要跟上来。自对口支援甘孜以来,广东先后安排了万元的培训费用,重点培训乡镇卫生院院长、全科医生及当地藏医,到现在,乡镇卫生院平均可以配置7—8名工作人员。

此外,广东还将本省优势与甘孜地广人稀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引医院医院进行结对帮扶。通医院医院,甘孜境内多个试点县市形成了“乡镇卫生所做检查—医院收数据—医院会诊”的模式,解决了基层治疗水平较低,乡镇卫生所工作人员无处方权等问题。

“医院建设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未来有望在全州18个县普及。”李兴文介绍,广东通过“一对一”帮扶,支持甘孜藏族自治医院打造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目前已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重病不出州”的目标。

不仅如此,广东的对口支援工作更让藏医走出深山,打开了新的市场。李兴文介绍,目前,以藏药浴为代表的南派藏医已经进入了广州、清远等多个地市。“南派藏医年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治疗的手段和方式均有独到之处。”他说,“以藏药浴为切入点,让更多地区的群众认识了解藏医,目前已经逐渐产生了影响力。”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