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港澳米其林指南》的足迹,这次肥肥准备带大家到澳门,寻一处“桃花源”——粤菜的桃花源。
广东有两大美食世家:一个是谭家菜,一个是太史菜,这两个家族都诞生于广东南海。谭家菜虽创自广东,但随后北上,已经融合各菜系而成为顶级官府菜,而太史菜则坚守广东,将粤菜特点发扬光大,被推为“中国粤菜第一家”。
太史菜由南海绅士江太史公创出,他也是民国初年羊城食坛的首席美食家。江太史公爱精研饮食,太史菜正是在江太史公的百般挑剔和亲自参与下定形的。
在当时,“太史菜”在广州一时风头无两,城中各大酒楼唯太史第马首是瞻。江家每出新菜,各大酒家立即盗版,冠以“太史”之名招徕食客。
抗战后,“太史第”家道中落,但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陆续流落省港两地各种“社会餐厅”的历代“太史第”大厨,却为我们大体完整地留存了一份活色生香的“口头文化遗产”。
据说,太史弟的末代家厨李才战后在香港恒生银行博爱堂供职,算得上他的徒弟是李煜霖和李成,所以正宗的“太史菜”,可能要去香港寻找了。其中,太史五蛇羹、太史田鸡是保留下来两个比较知名的菜式,听着名字就叫人想尝上一尝。
在90多年前的广州,秋风乍起,江太史家里就会举办蛇宴,太史五蛇羹正是主角,据说广州吃蛇成风,就是自那时起。
五蛇包括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水蛇、锦蛇,浸熟蛇身后,撕成极细的肉丝,加入鸡肉丝、鲍鱼丝、广肚丝、冬菇、木耳等配料制成蛇羹。配料对刀工的要求极为细致,只有幼细如丝,才能使得食材的鲜味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一碗羹里有千丝万缕,入口才能百转千回。
这样一道精美的菜式,不用误入桃花源,在澳门的这家桃花源小厨,大家也有机会一试滋味。
桃花源小厨于年由黎有甜先生在香港创办,总厨师承当年广州江太史家厨李才的徒弟,据说这道“太史五蛇羹”,也是传承自江太史的家谱,最是正宗。
除了这道名菜之外,桃花源小厨对还有着对顶级粤菜食材的追求,犹如古时武陵渔人对桃花源孜孜不倦的向往,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珍馐画卷。
有选择困难症的朋友,可以直接试试这里的精品套餐,想尝的里面都包含了,说是两人餐,其实三人吃分量也够。
凉拌辽参
每根辽参的大小都很整齐划一,可见大厨刀工确实好,闻着就有淡淡的香醋味道,相比鸭舌,这道菜略微平淡,用来开胃还是蛮清爽的。
酱油老嫩豆腐
嫩豆腐用油炸出虎皮以后再卤,既有豆腐嫩滑的口感,也有被卤汁包裹的豆腐皮,简单直接却好吃。
太史五蛇羹
桃花源小厨依照古法,用五种蛇肉,人手撕成蛇丝,再以刀功将冬菇木耳花胶冬笋切成粗细相约的细丝,熬足5个小时,才成重现这道名菜。
不过,最近想尝的朋友可能得失望了,因为疫情的原因,澳门现在没有蛇,就把主料换成了鹧鸪,同样的做法,名曰“太史凤凰羹”。
玻璃明虾球
这是一道必点的招牌菜,超大的对虾去壳后改花刀,配上火腿、火腿、耗油和虾籽吃,虾球足有拳头那么大,口感超级Q弹,配上不同的辅料就能变化出不同的滋味,不过虾肉本身也有海水的咸味,不就这配料吃也很清爽。
冬瓜原只焖蟹钳
这道菜不在菜单里,但看上去实在很诱人,蟹钳的肉非常扎实饱满,蟹肉清甜中还带有一点花雕的香味,垫底的冬瓜完全吸收了蟹肉的精华,鲜美无比。
金针云耳金钱展
一道粤式家常菜,牛腱肉选得非常细腻柔滑,配上大大的花菇和黄花菜,花菇个头大而且箍味香浓,混合炒好,肉香四溢。
生炒腊味糯米饭
广东这边常见的主食,糯米和腊味做成的炒饭,糯米粒粒都浸满了腊味的油脂,饱满的油脂感觉,吃下去感觉香味馥郁。
最后还有传统的粤式甜点香芋西米露,广西的荔浦芋头和西米一起熬煮,鱼头都几乎融化在甜汤里,香飘飘的,口感也很温润。
除了套餐菜式之外,这里也有日常点心供食客选择,也别小看点心,像蒸排骨、豉椒虾球这样的寻常菜式,在名厨的精心烹制后也能尝到让人久久难忘的好味道。
像玻璃虾球、太史蛇羹这样的名菜固然是噱头,但吃下来,小巧精致的小菜也毫不逊色,更看到大厨的巧思。
有点遗憾的是,餐厅目前收录在大众点评的状态显示已经关闭,不知道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暂停营业还是真倒闭,了解的小伙伴欢迎留言告知哦,若真是不幸倒闭了,确实是可惜,又少了一个品尝正宗粤菜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