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大连,看完这些数据你就懂了

大连人常被问这么一个问题——“你们大连名字里有大,那它到底有多大?”

大连人通常回答“大概有这么大”。

别不信,大连的「大」是有证有据的。

近日,国际统计局就公布了一份全国人口普查的城市人口基本情况的数据,里面的「特大城市」就有大连。

光说人口也许不明显,但它和其他北方城市存在一条瞩目的“分割线”!

满嘴“海蛎子味”的胶辽官话;

吃着从烟台传过来的焖子;

却让大连变成辽宁最特别,最“洋气”的城市。

在20多年前,央视国际频道的城市广告片里,大连向全国观众这么描述自己:

「浪漫之都,时尚大连。」

仔细想想,敢说这样的话也确实有资本——

一来,身处辽东半岛,三面环海,一面靠山,对大多数城市来说,这已经是老天爷塞饭吃了;

二来,作为当年“闯关东”的中转站,有人北上,有人留在大连,让这座城市如此豪爽干练,性格鲜明;

三来,外国入侵使大连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遗留下来的远洋建筑遍布城市街巷,处处皆是异域风情;

四来,从一座小渔村化身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充满自信与“国际范儿”。

归根到底,这座城市被赋予太多文化与个性。

如此年轻的大连,如陪伴它一同成长的大海一样,追求创新,勇中求胜,敢为天下先。

如此海纳百川的大连,也许不会有第二个了。

20年前,大连用一则广告诠释城市调性;

如今,除了让人铭记于心的城市名片外,大连还有一些事值得一提。

01

大连的「大」

大在海的「气质」

不少外地人并不觉得大连,能有多大。

当你看到辽东半岛图片时——才明白在最南端的大连,真的是大。了。又。大。

和其他沿海城市“共享海岸线”不同,大连独占了公里的陆岛海岸线。

大部分北方城市,如秦皇岛、葫芦岛、烟台、威海,往百余公里外的东北方向望去,尽头都是大连。

大连的海滩并不多见,大多数是山石地貌,与海正面交锋。这一点也很好地让大连和其他城市区分开来。

倒是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大连“既不东北,也不太滨海”。

一度影响今后大连的城市气质。或者说,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性格特质。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大连应该算是一座北方的“移民城市”。

清朝的东北地区常年封禁,走陆地过去困难重重。

对当时“闯关东”的人来说,海路无疑是最好选择,沿岸乘船或舟,再去到附近支流就能到达东北大多数地区。

不少来自对岸的烟台人、威海人就留在了大连。

胶辽官话也被带到这里,及北上一带。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海蛎子味”大连话,就是从那时候传过来。再演变而成的。

同时,北方移民的饮食习惯也被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大连,异乡人在这里让家乡味道与大连融合、适应。

大连人爱吃海参和海胆。即便除了海鲜,也比酸菜、杀猪菜之类的东北菜更丰盛与讲究,风味接近鲁菜。

02

大连的「大」

大在城市的「国际范儿」

很多人去到大连,会发现这里与辽宁所有城市都不相同。

这里远洋建筑遍地皆是,尤为集中。

你几乎可以在这里见到全世界各国风格的建筑。

且慢,我大概知道你要说什么——但回过头仔细一想,在如今这个年代里,我们倒是可以在这些建筑之中,了解一座城市的发展伊始与气质形成。

19世纪末,俄国人看中大连这块“风水宝地”。

将旅顺港命名为Порт-Артур(亚瑟港),又将北边的商港都市命名为Дальний(达里尼),意为“远方”,日俄战争后日本占据此地,更名为发音接近的大连(だいれん,Dairen)。

说到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出现——有人说,是日本把大连命名为“大连”,也有人说这是当时满语流传下来的名字。但最终说法,人们认同不一。

最后,人们的记忆大多只剩下,那时候起大连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的俄国人把大连市中心的中山广场(旧称尼古拉耶夫广场),按照巴黎城市布局,以当时欧洲城市盛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改造——

放射线、对角线以及建筑包围中心广场来建造。

铺设10条大道,向城市四周辐射,沿路建起的建筑,多为外国风格的建筑。

年,日俄战争时日本侵占大连,后续将大连作为殖民地数十年里,按照日本标准对城市规划和周边建筑进行改造,成为了如今的模样。

也可以说,那场战争,持久地影响着这座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城市的发展。

在日本规划下,大连变成了「另一个时代」:

从最初的马车时代,进入电气及汽车时代。这时的大连,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工业港口城市。

紧接着在改革开放后,多数日本企业来到大连兴建投资、建设工厂。也有日本人留在大连,教学、开店铺、经商。

03

大连的「大」

大在你往往意想不到

大连的大,往往「大」得挺奇妙的。

年,大连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城市建设到经济发展已经有了质一般的飞跃,但世人铭记的却是这里的广场。

△年4月10日,大连自贸区正式挂牌

让外地人不思其解的是,「广场」似乎不能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但在大连这里破例了,因为外地的「广场」≠大连的「广场」。

大连的广场特别多,还特别大。

那为什么大连的广场特别多,还特别大?

似乎无解?

以至于有人戏称,如果说大连是「因海而生」的城市,倒不如说它是「建在广场上」的城市来得合适。

△友好广场。在大连,也许转角处就能遇见广场……

大连的确非常多广场,远比全国其他城市的广场要多,要大——《大连的广场》一书中共收集了个大连的广场。

可谓一座「广场之城」。

这个数字,还没包括目前正在建造中的广场。

大连人的日常是,“哪哪儿又多了个广场你知道吗?”

首先,是前面说到的中央广场。

中央广场是个很特别的地方,正处在大连的市中心。

据说广场周边的八栋建筑,就是当年八国联军在“想象中”建造的:对当时西方世界建筑的联想,导致建筑风格“八不合一”。

欧式、日式、俄式……穿插其中也算一种光怪陆离。

再到星海广场。

星海广场,大连的地标建筑,打卡必去——为纪念当年香港回归之庆而建。

当年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有类似庆祝仪式,但大连选择的是建造一座「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

从高空俯视,星海广场像一颗巨大的五角星。

广场上红黄相间的大理石寓意「中华炎黄子孙」,围绕其中的则是大型音乐喷泉。

南端是一块为纪念大连建城百年而建的城雕——

个脚印,自北向南。

从年跨越到年,每个足迹都有真实的主人。

如一本打开的大书,平铺在海岸边,颇有饱览历史的带入感。

星海广场建成后,一度成为影响「大连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这里有世界上第一支成编制的女子骑警队;

拥有米长的「亚洲最长的海底隧道」;

开创「中国第三代水族馆」先河的圣亚海洋世界;

大连国际性服装节、啤酒节、马拉松、徒步大会,也都围绕着星海广场开办,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提升大连的城市知名度。

在大连,广场不仅是简单的「广场」。

各有各含义在其中,更别说剩下的近一百个广场呢。一如重庆,人人知它是山城,无人深知是「桥都」。

总之,建广场这件事,你可以永远相信大连。

04

大连的「大」

大在「向海而生」

俗话说,秤不离砣。

生活在大连的一切,都离不开大海。

毕竟,三面环海的城市,是怎样都没办法不谈到大海的。

海,是一个特别的词。离开了岸边的大海,是环绕世界的海洋,地球另一种企图,泡沫消失,浪身潜迹,不知所踪。

游离在岸边的大海,它不是规律地对大地与沙滩来一场瞬而即逝的湿润,反而用力量久久地拍打岸潮。

的确,因势而造的海洋正是大连根之所在。

大连近海的好处,便是时常能收获到海鲜。禁捕期过后,大连人生活有了起色:渔民忙碌又欢快,吃渔人落得满腹鲜,飞蟹(梭子蟹)、虾爬子(皮皮虾)、海蛎子(生蚝)、鲅鱼、黄花鱼、鲳鱼、鱿鱼、扇贝……

总之你叫得出名字的海鲜,大连人都能让你吃上。

这是大连人作为大连人的骄傲,没有之一。

大连做客,也许真的需备好非布司他。因为大连的海有多深,大连人想让你吃海鲜的情谊就有多真——海鲜配扎啤,真的不得了了。

大连海鲜,特别值得一吃。海鲜主要来源于渤海内外海交汇处,那里海水温度低,海鲜长得慢,海鲜们在海底吃多东西了,味道自然鲜美。

加上暗涌的海流,让海鲜不得不多努力游泳,肉质更紧实。

△连扇贝听了都要鼓掌

大连人有些固执,对特殊的海鲜必须有固定的做法。

比如,渤海湾大对虾,大连海鲜的招牌。

肉质肥美,煮熟红颜诱人,深吸一口就是海的味道。据说最好吃的“油焖大虾”,用的就是大连的虾。

在大连,最好的大虾都是炸过的。

这是受了鲁菜系做法的影响——鲁菜中擅用“炸”这一技艺。虽不及粤菜之清淡,也不及上海本帮菜浓油赤酱,却可清淡适口,也可味美丰腴。

仅一道虾,就能看到大连人做海鲜的功力,更别说曾经的皇家御膳红烧海参。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红烧海参这道菜都是当地餐厅里的招牌。

红烧,美食界里让人迷惑又实则极其广阔的口味描述——需根据各个菜系调味而变化不同。

大连的红烧海参,必须要先葱油炝锅,再用好酱油炒糖色,充分地浸染海参的每一面。直到一根普普通通的海参,散发迷人香气才行。

其余大部分,一律按清蒸或水煮处理。

平常人家煮海鲜,尚且拿些盐吊鲜味,而大连的做法就是水煮,一滴盐也不放。

或者拿来包饺子也成,海肠、海胆、鲅鱼、鲜鱿……都能成为饺子馅儿。

陈晓卿为了筹备《舌尖上的中国》,曾两次造访小平岛的“日丰园”饭店。不为别的,就为吃上一口最地道的海肠饺子,那是他“平生吃过最难忘的饺子”。

大连人的生活,浪里来,海里去。

在新中国建立后,大连借着这片海,也焕发了有别于往日的光彩。三面大海、八大港口,很快成为了新工业中心,承载起中国人海洋之梦的摇篮——

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台海上钻井平台,都在大连诞生的。这座城市,永远在创新开放,善存奋进之力。

05

大连的「大」

大在这里「晃晃悠悠」的日子

怎么形容一个大连人呢,城城想了很久。

最后觉得「晃晃悠悠」挺合适的,既合适大连人,也适合在大连的生活。

大连人世代生活在跨越山海的地域中,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浪”着生活。

智勇有谋闯下来的大海生活,换来如今这座海滨城市的慢节奏与内核。

被称为“情人路”的滨海路上,一边是山,一边是海。

山海之间,有条世界上最长的木栈道,将山海连接在一起,像一场山盟海誓。

浓浓历史感的有轨电车,悄悄地缓缓驶过城市角落。

走在路上常常能听到专属的“咣当”声,那是大连的城市闹钟,也是大连最后夜里的点滴摇篮曲。

大连人擅长「引水筑城」,这里有一座东方威尼斯水城。

以威尼斯城为蓝本建造,运河两岸有的是各式城堡、建筑,流淌其中的正是大连的海水,这里是大连的「冷静海」。

每年四月,大连的洋槐花和樱花开了,在有轨电车上打个盹,在高尔基路上对着两旁的法国梧桐和洋楼发呆,末了在滨海路上吹吹海风。

噢,还有个冷知识:多数老一辈的大连人不会骑自行车。

但我觉得,他们更相信生活中的「踏实」二字,能用“一步步”来丈量。

慢节奏的生活之中,大连人仍有冷不下来的热血。

去劳动公园看一次全国最大的雕塑,跟大连人踢一场球,感受这座“全国最热爱体育的城市”——

足球,当地人最熟悉的城市名片与光辉,大连建市百年,足球与之同龄。

无数次的冠军,诉说着中国足球的“大连时代”——

“八冠王”的荣光、顶级联赛55场不败纪录,占据国家队半壁江山的大连人,入选英格兰足球的名人堂的“中国太阳”。

大连人的自信,确有底气,有迹可循啊。

大连之大,平方公里,相当于6个深圳,11个香港……

一篇文章也许说不下,但已不重要了。自由自在的大连啊,始终有奔头和劲儿,不仅大连人爱它,连海也如此独宠它。

十一就要来了,把一部分时间留给大连。散步,发呆,看海里的鱼,天上的海鸥,像当地人一样用脚丈量生活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