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深圳,活动范围多在福田区华强北和八卦岭。一个是上班地点,一个是宿舍。
逛街会去罗湖的东门,那时是最热闹的地方。有时送货或拜访客户,会去南山,不过上海宾馆以西都算偏了,宝安更是关外,去得很少。
华强北和八卦岭外来人多,因此餐厅什么菜系都有,包罗万象,全国兼具;罗湖的本地人和香港人居多,则以粤菜为主。
清炒番薯叶
我一开始以为粤菜就是海鲜,时间一长才明白,粤菜也有区分。通常说的粤菜,分为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我们公司的客家人多,我最早接触的粤菜,便是客家菜。
客家人给我的感觉很能勤奋、能吃苦,女性尤其能干。那时公司的年轻人找女朋友都想找客家妹子,说当家是把好手,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菜做得如何好吃。我于是便很希望能尝到客家菜。
第一次吃客家菜,由衷赞叹名不虚传。
山泉猪肉汤
其实客家菜跟内地很多菜相似,这跟客家人的原籍有关。
客家人在中国历史上,因躲避战乱与饥荒,数次南迁,往往是整村整族迁徙。客家的饮食文化与中原的饮食文化一脉相承,保留了大量的中州古味,是古代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北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居民南迁,聚居于广东东江流域的最多,本地人便以“客家人”称之。
酿苦瓜
客家菜流派有好几支,东江流派是指惠州、河源、深圳等东江客家地区。因东江山川地貌,气候和物产条件与中原相似,因此于食俗中也最大程度保留下来。
客家菜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对应的菜则有:盐焗鸡、焖猪肉、三杯鸭、猪肉汤。
三杯鸭
我很喜欢吃三杯鸭,曾学着做,但做出来还是没有酒楼的好吃。
客家盐焗鸡,上过“舌尖上的中国”。鸡经特殊腌制,焗烤出炉。皮爽肉滑,骨肉鲜香,风味独特,委实诱人。
上周“二五团”老友今年第一次相聚,约在书城打牌,厮混一天。一上茶馆,即刻订两只盐焗鸡,午餐一只,晚餐一只,订晚就没了。
盐焗鸡如此美味,是有个典故。
客家人南迁时,每到一处,都会饲养家禽,而迁徙过程中,活禽不便携带,遂宰杀放入盐包携带。有一位客家妇女儿女成群,其中一个孩子体弱多病。母亲则将腌制的鸡,用纸包好放入炒热的盐中,焗熟给孩子吃。孩子吃后,身体逐渐恢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状元。之后每位客家妇女都学着烹制盐焗鸡,成为拿手菜肴。这便是别具风味的东江盐焗鸡。
盐焗鸡
客家还有个特色菜是酿豆腐。
其实不止是豆腐,只要符合酿的条件,凡菜皆可酿。酿,在客家话里的意思是,把馅料放入掏空的食材中。比如酿豆腐、酿茄子、酿苦瓜等。
酿豆腐是最常见,也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菜,如同北方人过年的饺子。
据说酿豆腐的来源,就是因为从中原迁居而来的客家人,在南方找不到包饺子的面粉,而创出的豆腐中嵌入饺子馅,寓意团圆。
酿豆腐
客家菜里还有个菜,口味颇熟悉,就是梅菜扣肉。
第一次吃梅菜扣肉时,十分惊讶,这不就是我家乡的梅干菜烧肉吗。只不过我们家乡的做法是肉切成块状,而梅菜扣肉是将肉切成一片片而已,怎么粤菜系也有这道菜。
一次看书,书中提到梅菜扣肉的由来,方释然。
北宋年间,苏东坡被贬,定居惠州。东坡先生为能吃到江南美食,专门选派两位名厨至杭州学厨艺。二位厨师学成返惠,苏东坡又将自创的东坡肉,结合梅干菜烧肉,制成了风味绝佳的“梅菜扣肉”。梅菜扣肉爽口而不腻,深受惠州人民的喜爱,一时成为宴席上的佳肴,传为佳话。
梅菜扣肉
搬去八卦岭后,发现鹏兴花园路口有个客家餐厅,菜做得很不错。之后三五知己,同学朋友,便常去打打牙祭。
最早接触的粤菜系,也成了我们最亲切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