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名厨常学三传略

引子

常学三先生(—)

老邢台人都知道有一个叫常小三的人,是邢台名厨也,做了一手好菜,特别是谈到邢台大菜、什么特色名吃锅贴之类的美食,总是让人议论的津津乐道。常小三,非本名也,是因邢台地方发音“学”“小”音近故称。常学三(—),祖籍河北邯郸大名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曾任政协邢台市第三、第四、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政协邢台市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曾为邢台解放市宴主厨,邢台市面食业主席,国家三级厨师。年,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河北省委员会、河北省工商联合会举办的河北省两会成员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年,被推选为河北省代表,参加北京举办的全国烹饪技术交流会进行技术交流。

年后,他主厨太行饭店、蓬莱酒家、五彩饺子馆等饭店,弟子众多,有郭川文、王秀香等人。

第壹部分

年代的常学三

常学三,兄弟三人,排行老大。自幼家中贫寒,小时他随家人四处奔波靠乞讨为生,据常学三大女儿回忆说,年后,奶奶带着他和两个兄弟一路沿街讨饭来到邢台。

邢台顺德府的南关“为九省冠盖通行之路,百产菁华聚会之区,焰火万家,客商辐凑,畿南重镇,天府娩雄。”行商作贾尤为集中,南关店铺林立,买卖兴隆,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货杂陈、珠宝玉器、绫罗绸缎、生活用品、各地特产应有尽有,而且有颇具规模的牛市、羊市、马市、靛市、肉市、棉花市与药材行、皮货行、南货行、粮行及布庄、饭店酒楼和茶庄等。晋冀鲁豫乃至武汉、天津码头的商界无人不知顺德府南关是经商宝地,故有“顺德府好南关”之说。

年,京汉铁路开始兴建,在邢台设立顺德站,后改为邢台站。铁路的开通使邢台工商经济再次得到快速扩张发展。由于南关地方有限,商业区的发展选择在南关附近南河沿的一个叫小河子的地方进行集聚,这也就是邢台人常常提到的老市场。

年代的邢台街景

当时老市场的人们以这里有一口大井为居,在此开设了大井茶馆,以供人们在此茶歇休息。后来又增设了饭店酒楼,浴池戏院等,慢慢发展成了一块商业旺地,成为邢台继南关商贸发展后在二十世纪初新兴的市场。

“年,邢台‘六合居’饭庄开业。六合居以经营水饺、锅贴为主,代办酒席。由于货真价实,技术高超,服务周到,而享誉全城;所售锅贴尤受欢迎,远近闻名,买卖兴隆,规模日益扩大,由小门面改为楼房。”(王道敏《邢襄史话》河北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六合居位于邢台南关老市场,是一座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楼。最初这里有一家“三鲜春”小酒馆。年,冯玉祥的厨师,南宫人张培俊回到邢台,在小河子盘下了店铺,经过扩建,又取天地四方,喻生意南北四方通四海之意,得名六合居酒楼。

六合居开业时,常学三刚满周岁。到年时,12岁的常学三就在酒楼的后厨拉风箱。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了小伙计的成长之路,凡饭店的活他都干过,那时的常学三性格内向,没有太多的话,用掌柜子的话就是眼里有活,加上他心灵手巧,一看就会,店里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欢他,六合居的柜上的生意及后厨的案上的活,让他都学了遍。

有一次,南关卫生饭店老板看中了常学三,就请他到店中当伙计。

卫生饭店是当时南关最大的汉民饭店,饭店是刘结结巴子始创,在庚子事变之后,慈禧太后回銮京师,途经顺德(邢台),顺德知府请刘结巴子为慈禧太后做了几道菜,一道是红梗绿叶葡萄鱼,另一道是油炸黄焖香酥鸡,慈禧太后吃后赞不绝口,恩准随驾成为御厨。自此颇具邢台风味的这两道菜进入大内,传遍京城。此后卫饭店的生意交与儿子刘宝成打理,刘结巴子儿子经常来往于京城顺德之间,没有时间打理经营饭店。通过考察认为常学三人十分的老实,又聪明能干,对饭店后厨前台生意也很熟悉,关键还能炒一手好菜,所以就认定常学三来店打理生意。通过一些时间后,常学三成为卫生饭店的掌柜子,还将刘家的绝活传于常学三,成为邢台宫廷御菜的正宗传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常学三全权打理卫生饭店的生意。在这个期间,常学三与日本人斗智斗勇,他的故事在邢台城传为佳话。

日军占领下邢台城

年10月,日军占领了邢台城,一次日军在南关抓劳工,常学三正好路过,见了这个情景,赶忙装做腿拐的样子,不慌不慢的一拐一拐向前走去,日本人见他的样子,那没有拦他,等脱离了日军的视线后,常学三赶快跑到安全的地方躲藏起来。

当时,日军驻邢司令佐佐木经常到南关各饭店时尝鲜,今天吃这家,明天吃那家,最后在卫生饭店时感觉这里的饭十分对他的口味,于是就把卫生饭店当成了他的定点饭店,有时还让常学三到司令部里给他做饭。

有一次,佐佐木又来饭店吃饭,听话有一道名菜“拔丝金条”非常好吃,还没有吃过,让常学三给做这道菜饱饱口福。不大会常学三就做好了这道菜,顺便还端了碗凉水,因翻译没有在身边,就做了个手势,这个佐佐木也没有看清常师傅的意思,只见那道菜金黄金黄的,颜色十分的诱人,伸筷就吃,常学三也是有意捉弄一下他,也没有上前去阻拦,只见佐佐木馋嘴猴急就将一块“金条”送入嘴中,上下牙一合,只听“啊”的一声惨叫,就见快“金条”吐在桌子上面。那佐佐木被烫的咧开大嘴,大骂“八嘎亚路,良心大大的坏了,死了死的干活”身边的日本兵就上前去抓常学三,此时那个翻译回到了席间,看到这个情景,就赶忙劝说,这是因为语言不通造成的一个误会,并主动把事情承担下来,刚刚已经给我说了,桌子有一碗凉水,就是让吃菜时用的,是司令心太急了。于是还做了个示范,用筷子夹了个“黄金条”用水一蘸,然后放在嘴里吃。这样司令也学着吃了一块,感觉越吃越有味道,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后来翻译给常学三说,这样让日本人难堪没有必要,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只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打跑日本人,还是要靠八路军。

后来,常学三与这个翻译就熟起来,对常学三说,以后有什么难处,遇到什么麻烦事就提他行了。有一次,常学三从司令部做夜霄回来,到城门处见有两个人,这个两个人给常学三说,看看能不能带他们出城。常学三见两个一脸善像不是恶人,说不定就是共产党八路军。就将自己身上带的炊具给他们俩人拿着,还说你们过城门时不要说话,到了南瓮城门下,守门的就用,常师傅,他们两个是做什么的,常学三说,今天翻译官说晚上到司令部做菜,我怕人多就叫了两个伙计。这样他们三人顺利出了城门。后来得知带出城的这个两个人是八路军的侦察员。

在日军占领邢台城时,常学三看到很多穷人吃不饱,就利用他饭店掌柜的身份给这些穷人放饭,以解百姓之饥。

年,日军投降了,国民党所谓的接收大员任晓民接收了邢台城。不久,八路军攻打邢台城,为了早日解放邢台,常学三就把自己家梯子给八路军,还主动到城门下帮助八路军攻城,他的父亲知道后,怕他在受伤就也随他一起来到南门下,攻城时父子两人为八路军扶梯子攻打邢台城。

邢台老市场

第二部分

年,邢台解放区的人民群众

捐钱捐物支援解放战争

年9月24日,正是八月十五日,邢台解放了,邢台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军民欢呼胜利,在清风楼后举办庆功宴会,常学三成了邢台解放后“市宴”的掌勺人,上下忙碌用他的手艺庆祝邢台解放。

邢台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城市,和平的环境迎来很多前来的部队首长和前来工作的知名人事,这些首长也经常请常学三主厨做饭。如陈再道、秦基伟、范文澜、李先念等,这样常学三成了邢台的第一厨师。

在山西省中中医研究工作的田占元的证明材料中是这样记载的:“年八月邢台解放后,不久即在四六年春季间,高树勋部队的民主建国军突然叛变闹事,市长常(化知)、李(庆伟)派我和任(文顺)前往六合居邀请常学三,以他为首的即发动全市饮食户都搞烙饼,馍馍等食品支援前方,在一个礼拜左右政府让学三厨师以小麦两万余斤兑换熟食品支援前方,消灭了叛乱,取得了胜利,而学三同志积极苦干,甘尽义务。“

又记道:“还有刘伯承师长,杨秀峰主席等首长来邢,均有学三手技进行召待,伙食饭菜可口满意,当时受到首长们的口头嘉奖,而且学三同志从来是埋头苦干,分文不取。”

年,北方大学为了给部队培训学员,聘请常学三在北方大学,“上课代做饭,前后六个月。”(《常学三日记》)此年,国共谈判三人执行小组张治中、马歇尔、周恩来来邢台视察工作,常学三被指派负责为他们做饭。

公私合营邢台桐泰祥商店开业

年,根据国内形势的需要,时大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中原局委员李先念来到邢台,协助刘伯承、邓小平进行军事和政治工作。李先念在邢期间,常学三被指派负责做饭。

年3月,由于常学三工作积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市政府委任他担任邢台市饮食行业负责人,不久明确为邢台饮食行业主席,每三工资25元。

在这一年,解放战争进行到历史的转折点,随着南方地区的解放,当地需要大量的干部,毛主席指示:“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从老解放区抽调干部南下工作。年初,从太行、太岳革命老区抽调优秀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告别家乡,告别父老乡亲,千里迢迢随军南下开始。

为了支援南下,保障部队的后勤工作,陈再道、秦基伟找到常学三,说:部队要南下了,路上战士们吃饭是一个问题,你干了这么长的饮食工作,从你的经验看,有没有一种可以保存时间较长的食品,以供部队在南下途中吃。常学三回到家中就苦思冥想,用猪肉等材料与特制面酱,加生姜、花椒、大料等调味品,研究成功了一种保存长久的“战备酱”(也称红军酱)。这种酱经过特定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其特点是一可以长期保存(一年以上)不发霉、不变质;二是可用与吃面、吃饭、馒头、炒菜等多种吃法;三是经济实惠,清洁卫生,省时省力,使用方便(冷吃、热吃均可)。这个期间,他多次到来到连队给大家传授做饭的技艺,北方大学校长范文澜知道后,对此大加赞赏,特意邀请常学三到学校来,为部队的炊事班开课传艺,让他讲授“战备酱”制作工序。还为常学三题写了“为公忘私品质好,五味调和技术高。”

田占元的证明材料

年前后,因工作需要先后有两次机会调他到西柏坡、北京给中央领导做饭,因家中有老人不能远行,就放弃了机会。他的师傅刘宝成也是这个时候调到北京给中央高层服务。

因为常学三的技术好,菜做的好,经常参与政府的接待任务,他工作认真,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爆发后,邢台军民投入支援援朝前线工作,多次举行欢送部队入朝活动,常学三在长街市政府招待所,负责援军军队首长的饮食服务工作。

当时,梅兰芳、尚小云、李和曾、荀慧生、李世济艺术界名流经常来邢台进行演出,每次来到邢台时都是常学三主灶,这些艺术大师对常的厨艺赞不绝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邢台剧场演出,就餐时品尝了常学三的‘燕窝蝴蝶汤’,蝴蝶栩栩如生浮于汤面,汤味醇厚,色香俱佳,“梅先生喝过他做的汤后高兴地说:‘这是我所喝过的最好的汤了,邢台的厨师真的了不起。’”(王连杰《常小三和曲周杂面》一文,《邢台日报》)

常学三厨艺精堪,他常说,要想炒好菜,要选料认真,拼配恰当,刀工精细,讲究调味,注意火候。

年,常学三被推为河北省的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烹饪技术交流会,会议地点安排在北京国务院第一招待所,在这次会议上,常学三做为河北省唯一代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国菜高手进行了交流。

年常学三在国务院第一招待所参加全国烹饪技术交流大会

第三部分

常学三为学员示范做鱼

年1月,开始进行公私合营,“将我市原来户工商业户中的48家工业户合并为9个合营工厂,分设6个门市部;商业方面将原来的户座商合并为25个公私合营商店,分别设立了个门市部;将个小业主合并为9个合作商店,分设35个门市部;在饮食方面,将原家合并为16个合作饭店,分设64个食堂。”(《历史的足迹》邢台市文史资料第六辑《邢台市工商业联合会简介》)

年,六合居公私合营并入国营邢台饭庄,常学三调入六合居主厨。并将锅贴成为六合居主餐。锅贴,中国北方的一种著名传统小吃,在全国其他地区皆有分布,主要属于煎烙馅类的小食品。制作精巧,味道可口。根据季节配以不同鲜蔬菜。锅贴的形状各地不同,一般是细长饺子形状。

关于锅贴的起源,有说源于北宋时期,当时宫中的御厨将没有吃完的饺子放入锅中用油煎着吃,不巧皇帝从厨房经过,寻着香味也来到了御膳房,看到了金黄色的煎饺子后,勾起了食欲,边吃边问这是什么菜?御厨想了想,说是锅贴。从此煎饺子就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也有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清代,与慈禧太后有关系。

相传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吃饺子,但饺子一旦凉了就不吃了,所以御膳厨房不得不停煮出热腾腾的饺子,还得把冷掉的饺子丢掉。有一天太后路过御膳房,闻到不远处飘来一阵香味,于是好奇到御膳房里看,见看到有人在煎煮状似饺子,面皮金黄的食物,便尝了一口后,觉得皮酥脆馅多汁,相当美味。从此经常让厨师煎饺子给她吃,还给起了一个锅贴的名字。

年10月,常学三

指导弟子郭川文等进行灶上操作

邢台锅贴是六合居饭店的主要品种之一,是因邢台锅贴“外焦里嫩”“香而不腻”享誉邢台。关于邢台锅贴也有一个故事。

相传:在明清时期,在南关有很多烙大饼的,后来用大饼鐣进行改良上下受火做起火烧,成为邢台各个饭店的主食。六合居的厨师早年跟随冯玉祥,在北京经常煎制水饺。当来到邢台后,看到邢台这种平底的大饼鐣后,就改用邢台大饼鐣煎制饺子,同时在煎制时将饺子皮改烫制面皮,还两头留口,拿油与香味更容易进入馅内,为了保证受热均匀,在煎制时沿鐣边撒上面糊水,盖上盖子使水蒸汽促进煎饺均匀受热,这样制成的煎饺底部焦黄,色泽鲜亮,香而不腻,因用平底饼鐣制成而后人称之为锅贴。“六合居”锅贴的制作有三个关键步骤:一是面皮烫制,二是调馅,三是煎制方法。锅贴面皮是半烫面,烫成比例及水温随气候而调整,锅贴面皮糯而不粘,脆而不硬,凡吃过邢台“六合居”锅贴的人都说好。

解放初期,常学三回到六合居主厨时,将他多年掌握的制馅经验与六合居锅贴结合起来,使六合居锅贴更加完美。

为了将自己的手艺传下去,常学三经常为年青人传授各种技术,无论是白案,还是红案,从刀功到炒菜,手把手给年青人讲。

年,由于他会做宫廷菜,常学三被错打成右派,成了一名内部右派,尽管上级没有批准,他却享受右派的待遇,被送到邯郸进行劳动改造。当时参加改造的人有多人,不是知识分子就是技术权威。那些日子他们住在大车店里,吃着大锅饭,睡的是大通铺。改造回来不久给他摘了帽。那时还担任邢台市面食业主席,饮食公司业务科科长。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带一粒米回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常学三再次成为专政的对象,他一方面少言寡语,埋头干活,一方面利用机会偷偷向有志青年传授知识。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只能多干活少说话。就是这样也经常挨批挨斗。

他的菜很精致,也很有名,在受冲击的年代,他的菜成为四旧,被冠上了资本主义的东西,但还是管不住那所谓的人的嘴,总有一些打着什么旗号来吃他做的菜。

有一次,一个支左的头头来饭店吃饭,指名让常师傅炒菜,当炒过油肉时,他问道这是什么菜,常回答说是过油肉,支左的人说这是资本主义,是四旧,应改名,当做四喜丸子时,又问这里什么菜,常回答说是四喜丸子,支左的人说应该叫打私批修。还说让把所有的菜都改了名,不能叫过去四旧的名字了。常学三说,菜谱上有数百道菜,改都改不过来,如果改错了还会挨斗。于是就要求下灶干些杂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每当回忆起来这些往事说,我知道自己没有错,没有做对不人的事,就是打成右派了,也没有什么害怕的,只是受了些罪吧了。

年常学三与徒弟们合影

第四部分

常学三在表彰会上发言(年)

那个艰难的日子终于过去了。人生就像菜一样,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会有着不凡的经历,而经历的过程也印证了历史,印证了一个人的品格。

年,常学三落实政策平反了。常学三更加积极的进行工作,组织上还让他担任邢台市饮食公司副经理。“平时的工作比过去多了,但我很注意,从不脱产,不离开灶台。饭店职工分两班,我顶两班,那班忙时我都在。每天早上班,晚下班,直到晚上九点关门才离开饭店,一天工作下来,都得干十几个小时。”(《河北省民主建国会河北省工商联合会两会人员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资料汇编》)

常学三常说:“虚心人万事可成,自满人十有九空”他爱学习,爱钻研,不断推出新菜品,用自己的经验不断进行改良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年,常学三指导弟子学习

市场经济放开后,自由市场对国营饭店冲击很大,为了提高饭菜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常学三用自己的所学,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反复琢磨多次试验,为饭店增添了烧麦、水饺等品种,深受广大顾客的欢迎。

“丁香是一味中药,它的性能是健脾暖胃,我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有关中药的知识和经验,把丁香蜜、砂仁、豆寇、桂皮等十几味中药和调料配在一块当佐料,使鸡做出来的颜色红润,味道鲜美适口。”同时,常学三对鸡的外形也下了一番功夫,平时的鸡都是别脖鸡,外形都差不多,此次研究时,常师傅将鸡的脖子根部开了一个口子,把鸡头从肚子里穿过去,再把翅膀别起来,使鸡的外型别具特色,还取了一个好名字叫蜜炸丁香鸡。这道菜推向市场后,受到了广大顾客的称赞,都说有特色,味道好。在省召开的技术表演会上,蜜炸丁香鸡得到饮食业内的好评。

常学三是邢台第一批取得三级厨师技术职称的人,那时他总想更好的工作,把自己的本事和技术像倒口袋一样传给年青人,以对得起组织对自己的关怀。

年,邢饮烹饪学校

第一期厨师进修班结业合影

为了传授技术,常学三在饮食公司办了几期烹饪技术培训班,在财贸学校烹饪班担任主讲,他带领学生们从理论上学习,从实践中去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培养年青人,他带了两处徒弟,一个是郭川文、一个是王秀香。为了让他们快速成长,常学三还与他们订了师徒合同,要求一年半达到三级厨的水平。常师傅不厌其烦,从上八珍类的扒熊掌到中八珍类的烧海参,再到下八类的银耳、鱼唇,一点点的进行讲解。当时邢台做高档菜的机会不多,每当做高档菜时常学三都让他们在身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从原料的泡发,分档取料,到刀功,到火候的掌握,让他们记清楚,学明白,再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以掌握全套的技术。”(《中国民主建国会河北省委员会、河北省工商联合会两会成员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资料汇编》年11月常学三《解放思想,为四化培养人才》一文)

当年蓬莱酒家的菜单

年,邢台地区商业局组织了两期邢台地区烹饪技术学习班,并由常学三等人编辑出版了《烹饪讲义》一书,此书系统整理了邢台菜品的烹饪方法,提升了邢台饮食文化品位。

在那些年里,常学三不怕麻烦,耐心施教,“主要用三种形式向青年人传授技术,一是办技术讲座,二是讲技术课,三是带好徒弟。”将饭店中的二十多个工种进行分析,对每一个工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炒菜到刷锅洗碗以及服务要求深入浅出,都能让学员们听得懂,掌握住要领。当时在举办地市烹饪学习班时,隆尧有个学员叫赵增林,听课认真,虚心求教,技术很快就有了明显的变化。

年8月,我国与日本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随之两国之间的文化往来也多了起来。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邢台又是经历66年邢台大地震的地区。年底,日本有个地震考察团来邢台隆尧县进行地震文化考察。隆尧县领导指定赵增林接待负责饮食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赵增林又专门坐车找到常师傅,常学三就日本的饮食习惯及食俗,到日本菜的做法向赵增林进行传授。不久,赵增林再次来到邢台,向常师傅汇报了接待情况,并说他做的菜与饭得到了日本代表团的好评,领导对他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由于他热情无私的传授,不怕麻烦的精神,受到了大家的赞扬和好评。在那个期间,还利用业余时间,骑着一辆自行车,从桥东跑到桥西,从城南跑到城北,在荣军休养院、煤矿、外贸、织染厂、部队等单位,对炊事人员进行指导培训,使他们学习到很多知识和技术,仅从后人保留的年12月份《财贸学校烹饪班学生座次表》名单上看就有48人之多。据不完全统计,那些年常学三在邢台教的徒弟有多人。可以这样说,今天邢台饮食界的风云人物,或多或少都与常师傅有着密切关联或有关系。

年,邢台市总工会

举办十八县烹饪学习班

那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编一本“家庭菜谱”,让人人都吃上可口的邢台菜。谈到邢台菜,常学三有自己的理解,刘月玲就清楚的记得常师傅所说:中国的菜系都分布在一些发达地区,那里的文化先进,商业繁荣,就会给那里的饮食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不管是鲁菜、还是粤菜,都与菜系所在地区的文化发展分不开的。

邢台从明清形成商业重镇,交通地理环境当四方之冲,清代与民国时期,邢台城大酒店比比皆是,不仅有传统的汉族饭店,还有大量的民族饭店。近一百年间,邢台的饮食文化集南北之大成,从生猛河鲜,到炝炒爆汆,从宫廷到民间,从小吃到大餐,都有着自己的做法和特点,在邢台南关各大酒店无不体现,都说河北没有菜系,事实上在河北南部的邢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菜文化,不然那些走南闯北的,为什么那么喜欢到顺德府来吃大餐,有那么多名人来到邢台吃馆子。只不过菜已经被邢台人自己家常了,这也正说明邢台菜已经普及化,家庭化。

他的徒弟、朋友、忘年交的朋友有了机会就向他家跑,听到讲邢台菜的做法。如黑振斌、郭川文、蔡振生、洪振生等等人。

年,常学三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经常到各地培训学员。此年的4月,为了让河北省两会代表和委员吃好饭,省招待处专门请各地的师傅到石家庄进行授课传艺。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河北省两会召开培训会议,在石家庄市地区第二招待所住三楼房,年4月21日从邢台市来,5月3日回邢共13天,有孟哲如,孙友道,常学三,另处还有孙章礼。老年人心情舒畅,退而不休的贡献余热,为了振兴中华,振兴河北,前途光明大有希望。”

“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邢台市出现了几家高档饭店,人称东有蓬莱,西有潇湘,而此时蓬莱酒家的掌勺的正是身怀绝技的常学三。”(《牛城晚报》张永利等《妙手调得五味醇》一文)

当年《牛城晚报》的报道

在蓬莱酒家时,常学三一边主灶,一边培训年轻的技术骨干,今天邢台饮食业的风云人物马凯在回忆中说:“我参加工作时,那里常师傅已经60岁。常师傅每天在灶上忙活,还利用休息时间给大家上课,我们十几个师兄弟,我个子小总看不到案上的操作,就在师兄之间的缝里扒着学,记得最早的学习的一道菜就是炝拌里脊,因为在后面也没有听清楚,所以回到家中,家里人问今天学的什么菜?我说炝拌比几,结果把家里人说晕了,就问:什么比几啊?我答道:师傅说就是猪身上最嫩的那块。大家才明白了,都笑了,原来是炝拌里脊。”

年代,常学三主厨五彩饺子馆,并将邢台锅贴馅料调制技艺向刘月玲进行了传授,这样使五彩饺子的馅料调制方面发生质的变化,那时的五彩饺子色、香、味、形俱佳,“五彩饺子”美誉度快速传遍邢台。

在那些年里,他无私传艺,培养了一大批像五彩饺子馆刘月玲、窦文强、王力龙、韩庆标、李瑞国等等年轻人,这也是他最后一批学生和弟子。

从常学三遗留保存的一份年代的蓬莱酒家的菜单中,不论是南北大菜、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凉拌热炒,样样俱全,那些“红烧鱼、糖醋松鼠鱼、全家福、油焖大虾、过油肉、炝拌粉皮、滑炒里脊”等等熟悉的菜名,还保留着时代的记忆和影子,也印证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年代主厨五彩饺子馆

结语

常学三传记写到这里,笔者十分感慨:这不仅仅是为常学三立传,而是梳理邢台饮食文化的发展史,是邢台经济发展的一角,也是邢台文化记忆。文化是应该发掘的,是应该传承的。你没有见过就不要说没有,那只是你的无视,是对历史的无视,是对文化的无视和无知。而历史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聚聚散散的,人、物、财、气,不管是大的家族、还是文化都是这样,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都逃不掉聚散离合。邢台南关不存在了,邢台的饮食与菜文化也就散了。

当在调研中,我看到那些菜谱和菜单时,邢台有菜,有大菜,这些菜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有历史的记忆。从采访到文章的初成,有着很多的思考,也有很深的思考,特别是当前饮食界,只有菜,只有功利,而没有文化。这种现象是应该当头棒喝一声。应该唤醒记忆,唤醒文化。常学三已经成为历史,他的过去是一种文化,代表着河北,代表着古老的邢台,代表着邢台的饮食文化。希望这篇常学三传记能给邢台饮食文化打下一个烙印,作为一个文史工作者有这样的责任,而做为业界的人们也应该有一个共识。这就是:如果振兴冀菜,重振邢台饮食文化,就要追根、培根,从根上来重塑邢台饮食文化的脉络,以扩大河北及邢台饮食业在业内的影响。

常学三,他从二十世纪20年代进入邢台饮食业,师承御厨之后刘宝成,执勺邢台烹饪七十载,将宫廷大菜与邢台官府菜、南关菜相结合,吸收各家菜系所长,形成了常氏菜的特点。是邢台唯一可以做宫廷菜的传人,也是邢台地方菜北顺德系的奠基人。

常学三于年

年代的常学三

年财贸学校烹饪班学员登记表

退休后的常学三

年代与五彩饺子的弟子们

年民建与工商联编印的会议材料

常学三在授课时的照片

在家学习的常学三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