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推进三项工程提升劳动者素质小切

“高中毕业后我外出打工,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干活很累回报还很低,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技能的重要性。想改变人生,必须要有技能在手。”9月18日,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银牌得主罗丽萍在广东“三项工程”采风活动上分享自己“逆袭”成才的经历,“后来我就读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学一门手艺,如今已经靠着稳定的收入让全家脱贫。”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一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支撑高质量发展,部署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

其中,广东累计开展“粤菜师傅”培训5.4万人次、“南粤家政”培训38.02万人次,实施“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计划,以零门槛或低门槛培训带来劳动者技能素养、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小切口”推动了脱贫攻坚、稳保就业等“大变化”。作为深刻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广东实践,三项工程初步形成了可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广东经验。

粤菜师傅

培训全面开展带动脱贫奔康

“疫情期间一天也能挣几百块。”在粤东,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贫困户陈伟生站在自家粿条机旁开心地说。几个月前,他还因为没有稳定收入焦急万分。“‘粤菜师傅’培训让我学会粿条制作技能,村里还帮我创业,贷款买了一台一万多元的制粿条机,现在每天产销粿条斤。”如今,陈伟生的粿条加工作坊已经小有名气,周边村民都爱买他的粿条。

“我们扶贫工作队组织和选送参加粤菜师傅、电商、农业种养等各类技能培训的贫困户有1多人次。培训几乎没有门槛,而且学会了很快就能上手见效。”长彬村驻村第一书记、省人社厅养老保险处处长殷秀才说。

一年来,广东凝聚各地各部门、技工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三大地方特色菜系培训全面开展。在珠三角,“粤菜师傅”工程也成为不少务工人员抵御疫情影响、实现再就业的“跳板”。

今年初,来自江门恩平的建筑工人岑亿豪失业了。“我一直有个‘厨师梦’,想改行又愁没技术,得知当地开展‘粤菜师傅’培训,就想学个本领谋生。”他说。

经过系统培训后,他掌握了粤菜基本的烹饪技艺,进入一家酒店做学徒。“有了工作和稳定收入,心里更踏实。”从失业者到学徒工,“粤菜师傅”工程让岑亿豪重燃了对未来的希望。

在粤西茂名信宜市,同样从事建材行业的张恩华,却主动选择了转行。“我们当地特产蕉芋,营养价值高还很容易生长,但之前没怎么开发。‘粤菜师傅’工程帮我们找到了一条‘金粉条’的致富路。”原来,热爱美食的张恩华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参加了21天的中式烹调师课程,他的菜品“炒蕉芋粉”在信宜“一镇一特色菜”大比拼中斩获一等奖,一举带火了蕉芋粉。原来几毛钱一斤的蕉芋头,加工成蕉芋粉后可卖到60元一斤。

张恩华于是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官山村86户贫困户中,有52户贫困户参与蕉芋粉项目,我们提供技术并以1块钱一斤保底回收,按一亩地斤平均产量和每户3亩来算,户均有元收入,都能脱贫。”他说。

广东技工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

9月22日,为迎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倒计时一周年,广州塔等全国多地“亮灯”庆祝。作为世赛金牌和奖牌大户,广东全省技能人才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万人,占比达32.9%。

来自贫困家庭的邓志贤就对世赛舞台充满向往。当初,没考上高中的他十分沮丧,入读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习技能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希望。不久前,18岁的他在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上一举夺得钳工项目金牌。“我喜欢动手实操,感觉这条路走对了。”他说。

胜利的背后是科学系统的训练和刻苦的努力。“老师和专家组常帮我分析技术难点,天天十几个小时实训,但我不觉得苦,我的目标是代表中国队参加年世界技能大赛,为国家赢得荣誉。把一门技能学好,毕业后也会有更好的生活。”邓志贤自信地说。

这份信心,源自于他看到许多“前辈”已把这条成才之路走通。22岁的第45届世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银牌得主罗丽萍同样出自贫困家庭。“能有这样的成就,得益于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脱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广东省技工院校的快速发展以及学院团队和专家教练的悉心培养。”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罗丽萍说,“世赛结束后,我不仅收获了奖金,还获得了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更拿到了留校任教的资格,这是我人生的新起点。身为技能脱贫的成功例子,我希望用自身的成果激励更多的农村孩子去学习一门技能,走出大山,走向社会。”

与她同岁的队友陈衍则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依靠技能就业不愁、工资翻番。“现在我在深圳前海从事移动机器人设计和研发工作,每个月工资差不多3万。”毕业于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他说,“和移动机器人这项技能的缘分,拯救了险些辍学的我。”

去年,陈衍虽在世赛选拔赛中落选,但作为教练一同征战世赛,指导广东选手胡耿军斩获移动机器人项目世界冠军,打破韩国连续十年的垄断。毕业后,陈衍选择在“校企合作”企业广州慧谷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开启第一份工作。

“‘校企合作’让我在学校就有机会去企业实习,有充分的平台去接触最前沿技术,提高眼界、精进技能。我们技工也可以从事高精尖行业,我会坚持在移动机器人领域发光发热。”陈衍说。

南粤家政

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给产妇做月子餐,要根据她分娩后的不同阶段做不同饮食搭配。总的原则是‘一排二调三养四补’……”在家政企业“妈妈来了”培训基地深圳魔方育儿学院教室,院长杜芸正在给台下的月嫂们讲解产妇营养护理知识。十几名年轻月嫂认真听课,不时在笔记本上速记要点。

近年来,广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扶持建设11个省级“南粤家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和10个培训基地,组织各类家政服务培训约30万人次,目前全省从事家政服务的各类企业约有1.72万家,从业人员超万人。

来自广东湛江徐闻县城北乡林宅村的陈娇燕,就在培训后顺利找到新工作。此前,她曾在东莞、深圳多个工厂辗转,苦于没有技能,收入很低。听老乡说做月嫂月薪可观,她报名来到“妈妈来了”接受培训,顺利通过考核后被公司安排接单。目前,她的客单已排到年4月,月薪较以前翻涨到元。

“我的工资也涨了一倍多,有8元。”陈娇燕的“同学”刘荣华说:“我都不敢相信,初中毕业、四十多岁的我还能回炉重新学习,感谢‘南粤家政’让我度过了疫情艰难时刻,我也期望通过努力向政府和公司证明,我的青春依然在。”

“妈妈来了”负责人透露,应市场需求变化,家政业也逐步向专业化、细分化、年轻化转变,每一项服务内容都有不同的标准流程、技能要求,从业者需学习每一项技能。“她们首先学了母乳喂养基础知识与实操、新生儿早期教育、婴幼儿常见疾病与护理,接下来还要学接待礼仪等。每增加一项技能,工资会提升一档。”她说。

南方日报记者肖文舸欧志葵实习生曾小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