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冲到93,这才是中国人最快乐的美食

对中国人来说什么最快乐?

干饭最快乐。

再进一步,碳水最快乐。

白花花的大米白面,过一道黄澄澄的油,是“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安全感,是生命中缺乏激情时永远的快乐源泉。

看到这里的同学,请尽快抓起你手边的零食。

因为那个深夜放毒的男人,他又来了——

刚开播一集,豆瓣已经冲到9.3。

果然,还是那个熟悉的中国美食纪录片TOP1。

标准9分种子选手,时隔四年归来,这次,他给出了自己最优秀的成绩。

总导演之一,陈晓卿,旁白,还是那个“自带香味儿”的李立宏。

原班人马一出,声画俱备,保证能让你的肚子跟着轰隆作响。

说实话,美食纪录片自从“舌尖”初始,早已卷到比花卷还卷。

但《风味人间》第四季的系列最高分,给出了答案:

只要把握住核心,这系列,想烂尾都难。

何为核心内容:广大人民群众的嘴,自动给出答案。

“饭”的根源——谷物。

第一集,直接追根溯源,来到巴勒斯坦布尔卡。

在这片昔日的新月沃土之上,绿油油的野生二粒小麦,正在风中摇曳。

经历了数个世纪的战火,这片人类最早驯化小麦的地方,还保留着对于小麦最古老的烹饪模式。

脱粒、烘烤、食用麦粒。

当地人将其成为freekha,而中国人给了它一个贵且美的名字:翡麦。

谷物结实,滋养人类,而人类一边照料着谷物,也一边揉捏出了自己的历史。

兴,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亡,是“谷一斛直钱五十万,长安中人相食”。

谷物和人类相伴,走过匮乏和兴旺,始终不离不弃。

富裕时,人们用重油和鲜肉,衬托出麦粒的金贵。

阿拉伯地区,人们把羊肉粒和翡麦,一起塞进一整只鸡的肚子里,再进炉烘烤。

正如红楼梦里刘姥姥所说: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

中国也有同样高端的做法,只是功夫藏在内里。

澳门街头的虾子捞面,汤底,用猪骨和鳝鱼熬制。

面条,是最传统的竹升面。

在端上桌面之前,早已经历竹竿次的揉碾,这一道工序,是干爽细直的口感保障。

一热,一冷,再一热,这碗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虾子捞面,底下却藏着千锤百炼的复杂处理。

足以让所有精通厨房糊弄学的人大呼:

有的钱还是留给别人赚吧!

丰俭由人,在历经无数苦难的中华民族眼中,小麦的每一部分都可以下肚。

可以吃,问题只在怎么吃。

浙江富阳,妇女们在大盆中反复淘洗着面团。

白白的淀粉水,弃之不用,保留下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俗称:面筋。

咱就是说,很难想象第一个发现面筋的人经历了什么。

再配上肉末、榨菜,野笋干、胡萝卜、小米椒、韭菜做馅料,用小小面筋将其包裹。

下锅一炸,比肉还香。

你以为倒掉的淀粉水,就用不上了?

那可不然。

在广州人手里,这淀粉水可大有用处。

去掉所有蛋白质,最纯的小麦淀粉,被广东人称之为澄面。

沸水和面,中式菜刀配上猪油,这手法无异于变魔术。

清、透、亮,向来是“适量”的中餐,到这里被具体到0.2毫米的厚度。

在粤菜里,凡是“水晶饺”“水晶包”都少不了澄面的身影。

再配上厨师的一双巧手,小巧的包点,就不仅仅是一道果腹的菜肴。

更多的成了一只具备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在能工巧匠和主妇们手下,哪怕麦子本身如同西北狂风般刚烈,也不由得拜服于人类想要征服自然的欲望。

莜麦,就是其中一种。

作为中国特有的麦类品种,莜麦很少出现在普通人的餐桌上。

但在《风味中国》看来,这是最能代表中国主食的品种之一。

莜麦的性情相当烈,非一般人能够征服。

山西和内蒙古的交界,长城脚下的小村落里,主妇杏花,和莜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莜麦要能入口,必须经历一熟炒麦,二熟烫面,三熟上过蒸制,才能变成美味的莜面墩墩。

倔强的脾气之后,是莜麦和自然的磨合。

长城脚下土地贫瘠,但这里的莜麦却三个月就能成熟。

配合土豆、油麦菜、胡萝卜,就是营养全面,有碳水有蔬菜的一餐了。

它让人想起了课本里的“槐花饭”“榆钱饭”。

哪怕是在贫瘠的年代里,中国人对待一饮一食,也从来没有随意过。

杏花也有一双巧手,不用任何工具,她徒手就能把莜面做成各种形状。

贝壳、面条、鱼鱼、窝窝,在寻常的日子里,我们能看到那些对美的朴素追求。

在气候凌冽的高原上,还有另一种特殊的麦子:

青稞。

在这种青色的麦子身上,我们能看到西部人民的豪爽。

青稞炒熟磨成粉,被牧民们换作糌粑。

含有大量蛋白质和乳糖的乳清水,放!

酥油,放!红糖,放!奶渣,放!

好家伙,这一搅起来,纯纯碳水蛋白质油脂炸弹。

内蒙古的牧民,有更为狂放的吃法。

羊肋排剁块,一张面皮,一块羊排还不够,再添上一块。

手一合就是整整一个羊排饺子。

大块吃肉,大口干饭。在这里合二为一。

谷物所承载的,不只是民众的生计,更是民风民俗,想象和热情的集中展现。

陈晓卿曾评价纪录片的“价值感”:

“你可能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深入到骨髓,无时无刻不决定了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这说得何尝不是谷物。

当孩子们品尝着甜甜的麦芽糖时,想不到这背后有制糖老人40年的光阴。

在成年人们痛饮着苏格兰威士忌时,想不到这清澈的液体,源于粗粝难以入口的大麦,还有黢黑暗沉的泥煤。

用泥煤熏制的大麦,最后产生了奇妙的烟熏口味,并和酒鬼们的味蕾深度绑定。

我们不只品尝着食物,也品尝着食物背后的历史。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风味人间》系列历经美食纪录片的疯狂内卷,仍然能够推陈出新的原因。

我们能在食物里找到共鸣:整个欧亚大陆,从意大利到澳门,皆有饺子。

为了能拍到全球各地的谷物,第一集《麦浪涌万年》,就涵盖澳门、广东、浙江、山西、西藏,大江南北。

甚至到达了地中海东岸、意大利、土耳其,与世界各地不同的拍摄团队合作。

甚至,拍摄巴勒斯坦翡麦时,巴以两地发生冲突,七八天的拍摄,制作组分四次进行,时不时等战火短暂停息,抓紧拍摄。

同时食物,也意味着独一无二的私人记忆。

在《风味人间》的评论区,你能看到异乡人对家乡美食的激动。

而将这份美味分享给所有人,亦是中国人共同的自豪。

“第三季有网友说:‘时长太短了没看够’,我们就老老实实的恢复到了50分钟。”

“网友说:‘人的生活有点多了’,我们就还是把人的部分和食物不太关联的部分尽可能多去一点。”

“‘食物太高档了’,这季谷物我们都不用做任何的努力,就能把观众的期待实现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正如Slogan所说:“一粒米里看世界,半边锅中煮乾坤”。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谷物宇宙里的风味。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