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咾肉是粤菜里的一道特色传统名菜,据说中国菜肴在国外排名一直处于第一位,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口味是否经过改良不得而知,只是国内的咕咾肉却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味,以至于说有失传的可能。也许很多人认为三帝过于夸张,这不就是广东很多家庭主妇都会做的一道家常菜吗?怎么会有失传之说?别说是现在看三帝文字的您,就连三帝刚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脑海里也是冒出这个疑问:可能吗?待看完3分钟的视频后,三帝也陷入沉思。香港著名的美食家蔡澜先生说的没错,一道普通的家常菜,只因对调味料的要求相对苛刻点,耗费的时间又比较长,生活状态处于紧张匆忙的今天,什么都讲时间效率,也许,不做个记录,咕咾肉的古法烹饪方式是真的被遗忘。
今天所写的没有三帝自己的心得,只为致敬。一道美食菜式的创造不是做黑暗料理,是通过不断尝试食材之间的搭配,寻找出能满足味蕾的最佳组合,并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且能流传开,才算合格。古法咕咾肉需要珍贵的食材搭配?不需要,也是寻常所见:猪的梅肉、茄酱、白糖、白醋、片糖、酸梅、菠萝、山楂、鸡蛋、盐、生粉、青红椒、食用油、姜、葱白段。
食材解释:片糖指的是没有精炼过的蔗糖结晶,呈黑黄块状,也有专门用模具做成方条形。酸梅指新鲜的青梅或只是经过盐简单腌制的青梅,而非酸梅酱。山楂指的是新鲜山楂(干山楂片也行?),非加糖制成的消食山楂饼。
古法制作流程(按一碟菜的分量):中小火干锅,倒入半碗白醋,加入适量的盐稍微搅一搅,加入适量的茄汁(大约醋量的一小半),再加入片糖(三指宽厚的大小)、白糖和两颗酸梅,不停的搅汁,待片糖全部融化后(尝一尝酸甜度是否合适,不熟练可微调),加入山楂片,不停的搅拌至料汁浓稠红亮盛起备用(所需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这关键是火候的把控)。
梅肉洗净切成二指宽厚的块状,加些许盐搅拌好后加入鸡蛋也拌匀,再放入生粉搅拌(放入的生粉比较多,不是挂浆,是类似于拍上粉,表面干燥的状态)。锅中油升至5成热时,放入肉炸至表面起泡,捞起滤油。油温升至8成热时复炸至焦黄,捞起控油。(先加蛋后加生粉能锁住肉汁不因高温流失,同时外层更加香脆)
锅中底油,放入姜片、葱白、青红辣椒片、提前用盐水浸泡过的菠萝块,大火爆出香味后加入料汁,煮开,倒入控好了油的炸肉,用颠勺的方式让肉均匀的粘上料汁(颠勺是因为大火烘出锅气,又不会让料汁焦糊,也更能让肉均匀的挂浆汁),大约颠个8~10秒吧,能看到锅底比较干,料汁基本都挂在肉和配菜上的时候就可以装盘了。
看起来很简单,和东北的锅包肉很类似但也有很大不同。为什么要做这个记录,为什么有可能失传?首先是现在大多数家庭做咕咾肉的时候直接用茄汁、白醋、白糖调汁,因为方便,越发的靠近于东北的锅包肉了。就连大多数的饭店也是这么做,或更简单,炸好肉直接调汁淋上搅拌即成,快速、简单。乡下也许还有遵从古法制作,因为食材方便采摘和传承的方式制作保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因为各种原因。古法制作的咕咾肉会简单化,只留下形而会忘记本来应该有的滋味。
喜欢三帝的文章,就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