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勇拼搏,勠力同心斩穷根,打响了一场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攻坚战。坚持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和“五级书记遍访贫困户”责任机制;进一步深化“三级结对”“四级挂扶”帮扶机制,持续加大实施“11+3+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创新开展“三社联动”(社会、社工、社区)扶贫行动等,成功兑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承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党建铁肩”挑起“脱贫重担”
一年多前,
张晶新暂别所属的江门海关,
来到台山市广海镇城北村担任第一书记。
一年来,张晶新为村里
引来了电商产业、为学校添置了设备、
为贫困户修好了危房……
如今,城北村2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均实现脱贫。
正是有众多像张晶新这样“接地气”的驻村第一书记,为江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注入了源源动力。年起,我市启动实施“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从市、县、镇三级选派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此外,我市全面落实农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严格联审条件资格,调整农村党组织书记名,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2岁。
△南安村。龚静/摄
南安村以前发展停滞不前,党务、村务开展困难。梁瑞文上任该村党总支书记后,选优培强“两委”干部,结合南安村地理位置、产业特色探索出一条产业结构丰富、增加村民收入来源、适合南安村长远发展的道路。今日的南安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网红村”,村集体收入从年的万元跃升到年的接近万元,实现了翻一倍的目标。
△南安村。张奕维/摄
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成为贫困群众的坚实靠山,更要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我市出台《江门市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实施方案》,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农村党组织领导地位;财政拨款每个村(社区)每年6万元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让群众感受到“惠从党来”;完成65个在册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整顿工作,摘帽率达%;深入推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各级财政一次性补助每村的资金总额不少于65万元,帮助农村党组织带领集体经济组织壮大经济实力。
△彭伟宗/摄
坊间有句话:
“贫困群众的岁月静好,
来自帮扶干部的负重前行。”
这其中,人才是连接
脱贫攻坚和基层党建的“金钥匙”。
我市从年起公开招录大学生到村(社区)担任书记(主任)助理,累计招录人;在软弱涣散村或集体经济薄弱村公开选聘乡村振兴后备人才,全市共配备书记储备人选多人;连续7年举办“基层干部学历提高班”,在学费、交通费上予以全额或部分补助,为5名村干部圆“大学梦”;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补贴逐年增长机制,并将绩效考核与绩效奖励挂钩。
特色产业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过去3年间,全市累计建成产业扶贫和资产收益项目个,其中产业项目37个,资产收益项目个,累计带动(受益)贫困户户次,户均增收元。切实扛起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旗”。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我市一方面紧抓产业脱贫“治本”作用,另一方面抓住“因地制宜”这个核心,做到“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恩平市那吉镇地处山区,被评为“全国最美森林小镇”,林业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是不折不扣的养蜂“天堂”,加上有学成归来的致富带头人梁健鸿秉承父辈养蜂采蜜事业,回乡创办蜂业专业合作社。
眼看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集聚,那吉镇8年成立精准扶贫产业“养蜂采蜜”基地,采取“合作社+扶贫户+基地”模式运作,分批次将全镇38户贫困户纳入其中,经营收入以分红的方式分配给精准扶贫户。
此外,发展扶贫产业,还要延伸产业链条,建立起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开平市沙塘镇依托企业建设种植亩贵妃柑产业扶贫基地,不仅让贫困户参与柑橘种植管理,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通过提供果苗、肥料、技术和建立连片示范种植基地等方式,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养柑,让“扶贫柑”结出“致富果”。
如今,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在五邑遍地开花,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奔向幸福新生活。
就业扶贫托起“稳稳的幸福”
20岁出头的小佩是礼乐街道英南村人,因父亲身患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家里一度十分贫困,她也因身材矮小性格内向,在中专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小佩成功应聘设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每个月多元工资,包吃,离家近还能兼顾家人。“日日九点上床睡觉,六点几起床,五点收工,我要吃肉!”朋友圈几句简单的心情,展示了小佩的工作状态,和她内心的充实感、获得感、满足感。
简简单单的一个就业岗位,托起贫困群众“稳稳的幸福”。我市积极将“企业开到家门口”,共鼓励、引导和推动企业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和就业安置基地个,吸收扶贫人员人。此外,我市深化精准施策,构建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服务、“就业扶贫行动日”、扶贫专场招聘会等就业帮扶系列活动;依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免费为有就业需求的贫困残疾人提供就近失业登记及就业帮扶;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有关补贴事项的实施办法》,为贫困人员和吸纳贫困人员就业的单位发放促进就业创业补贴近万元,惠及贫困人员人次。
△爱心工厂。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扶贫就业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平姐,咱们街道增设了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我已经帮你报名了。”年初,受疫情影响,李卫平打工的酒楼暂停营业,这对本来就拮据的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开平市长沙街道通过增设公益性岗位,让一直因疫情“宅”在家里的贫困户李卫平不再为找工作犯愁,有了稳定收入。疫情期间,我市主动调整帮扶方案,因户施策,把开发公益性岗位作为帮扶贫困人员就业的重要渠道,积极发动有关单位开发公益性岗位,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安置。目前,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人。
△爱心工厂。
此外,异地务工人员也是江门促进就业的重点群体。自复工复产以来,江门重点为返乡员工较多的企业和扶贫劳务协作地区开展“扶贫返岗直通车”服务,通过高铁专列、客运包车等形式共为家次企业组织逾1.27万名员工返回江门。
消费扶贫成脱贫新路径
“爱心菜棚”是开平市塘口供销合作社和塘口镇政府联合推动脱贫攻坚战的新尝试,通过雇用贫困户协助农户种植蔬菜,让贫困户付出劳动,学习农作技巧,实现就业脱贫。
△爱心菜棚。
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疫情期间,我市多点发力推进消费扶贫助力抗疫保收,制定并落实市推进消费扶贫的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现有产销对接平台、资源和渠道开展对接,发挥地方行业协会作用以及对接省“保供稳价安心”平台,助推扶贫企业和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放眼江门,消费扶贫正成为推动分散式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新路径。
在江门万达摩天农消费扶贫展示销售平台(下称“摩天农”),货架上陈列着数种柠檬深加工产品,它们产自恩平市大槐镇柠檬种植扶贫基地,该基地以“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电商”模式打造柠檬种植扶贫基地,贫困户以股东分红+劳动就业的形式实现增收。
△摩天农消费基地。
去年12月底,江门以消费扶贫年货节为节点,依托设在蓬江区万达广场的首个“江门市消费扶贫示范基地”——“摩天农+”搭建超平方米的扶贫产品展示销售平台,实现扶贫产品与市场的精准对接,来自江门地区和扶贫协作地区的扶贫产品均享受10年免入场费和减免租金的政策。如今,该平台已与多家农户签约合作,包括5个精准扶贫点的项目产品。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群众,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年,全市消费扶贫产品消费总额万多元,带动贫困户户。江门将“乘胜追击”,今年计划在各市(区)培育建立不少于1个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扩大消费扶贫的“朋友圈”,协调联系市内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解决扶贫产品销售难问题,同时推动扶贫协作地区各类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志智双扶”拔穷根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近年来,我市把“志智双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加大技能帮扶,协调“粤菜师傅”工程,实施就业创业政策,推动“春风计划”,加强教育扶贫,激发贫困户“想脱贫”的干劲,增强“富起来”信心,从源头铲除贫穷产生的土壤。
冯辉是恩平市牛江镇“小康农场”参与者之一,让他意外的是,来到农场,不仅每天有元工资,还能免费学习各种专业种植技能,对生活的热情也被重新点燃了起来。据介绍,“小康农场”近年来累计培训群众逾千人次,让贫困群众通过参与技术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借助农场生产获得劳动补贴及免费技术指导、种苗和化肥,带动贫困户年总体收益超10万元,人均领取劳资超元。
6月12日,台山市低收入群众陈英宏创办了以台山黄鳝饭为招牌菜的侨乡特色餐饮店。陈英宏是广东厨艺技工学校第八期“粤菜师傅”短期培训班的学员,毕业后,他便萌生创业的想法。“培训期间,我享受了免学费、免住宿、免伙食费的政策优惠,创业前期学校还派了专职教师帮我跟进细节,申请创业补助政策及银行免息贷款政策等。”据该校副校长阮志斌介绍,作为江门市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广东厨艺技工学校累计培养“粤菜师傅”名,学员当中超过六成是低收入人群,有多名学员是精准扶贫对象。60%的学员实现稳定就业,另外有近30人成功创业。根据回访,培训后实现就业的学员月均收入平均增长元—0元,创业学员月均收入平均增长近0元。
从“小康农场”到“粤菜师傅”,
改变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
提升了脱贫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我市还全面开展“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工程,将“扶技”“扶业”和“扶志”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推进精准技能帮扶助困服务工作。我市3所技工院校为8—年度在读的81名贫困家庭全日制学生建档立卡,实行免学费、发放助学金和给予每人每年元生活费补助等措施。全市登记备案就业扶贫点93个,吸收扶贫人员人,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同时,紧抓教育扶贫,逐步建立并完善“奖、贷、助、勤、补、减、免”全方位资助工作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普通高等教育各学段的全覆盖。
来源:文/毕松杰图/毕松杰周华东唐达陈光海,封面图:彭伟宗摄
原标题:《众志成城!这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