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缓和后,你的第一顿外食都吃了什么

疫情后的第一笔报复性消费,是从吃开始的。五一前3天,上海人吃掉24万只小龙虾,武汉人吃掉22万串烤串,北京人则吃掉33万串烤串。

我们的天性里就有着对吃的渴望。微博上甚至专门出现了疫情后想吃什么这种话题。

不久前,长沙一家茶颜悦色奶茶店复工开业,门口立刻排起了百米长队,“网红奶茶店复工排百米长队”话题迅速被顶上了微博热搜,有2.8亿次阅读和2.3万次讨论。

而在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沈大成点心铺门前也排起了长队,要买到一份自己想吃的点心,至少要等20分钟。

试问有谁能拒绝美食的诱惑呢?《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就连几千年前的孔子在谈及食物时也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么看来,孔子应该是我国第一个美食家了。

“吃”是真正意义上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终极欲望。甚至连写下了“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诗句的苏东坡,也津津乐道着“黄州好猪肉”。

如果你不懂为何德高望重如孔子、超凡脱俗如苏轼也对美味佳肴念念不忘,并留下传世佳句,那你一定要看看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和《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这本书,然后你就会知道什么值得吃,什么值得做。

年和年,陈晓卿导演执导的两季《舌尖上的中国》改变了大众对吃的看法。随后的年,他从全球的视角带来了《风味人间》第一季,让观众认识到了更广阔的食物之美。年,他带着全新升级的《风味人间》第二季和《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回来了。

01食物与人的温情故事

《风味人间》第二季之所以好看,和它背后的团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文案到摄影,主创团队将独有的美食追求和人文关怀与纪录片融为一体,让人沐浴着食物之美。

陈晓卿在节目《圆桌派》中说,以前饿了什么都吃,人过中年之后,没有中意的食物宁可饿着也不吃,一两顿饭不吃对身体并不会造成什么伤害。

吃饭的意义已经不只是果腹那么简单,吃到好吃的食物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制片人张平透露,《风味人间》第二季的拍摄很多时候都在等待,因为“食材前端获取时效性强,拍摄需要追赶特定食材出现的季节”。他们在纪录片的拍摄中,愿意用一年的时间去等待一个瞬间,然后又通过这个瞬间反映一方土地一方人的生活方式。

以鸡头米为例,其采摘期仅限一个多月,且只有在六到八成熟时采摘的鸡头米,方能达到最佳甜度。

将熟未熟之际,鸡头米迎来风味巅峰,制作组一直在等待。

纪录片呈现出的鸡头米洁白弹韧,溏心软糯。

制作组的等待源于其对鸡头米的了解,正是因为对美食的热爱、对当地文化的尊重,镜头前才有了这一碗带着仲夏清新和江南烟雨气息的桂花糖水鸡头米。

陈晓卿认为:“食物里面自带密码,这个密码就是文化。”在他的眼中,食物已经不仅是食物,还是一种联结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特殊纽带。所以拍鸡头米不仅仅是拍鸡头米,也是拍苏州8月的雨季和江南水乡的生活。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汪曾祺

02听觉、视觉、想象与味觉

看《风味人间》的纪录片,我们会认为它色香味俱全,极为勾动食欲。原因在于它将声音、画面和文字做到了最好的结合,成功地将听觉、视觉、想象力都转化成了味觉。

1.做音乐如做饭

在音乐上,制作人阿鲲融入了全世界的音乐元素。音乐和画面中所要搭配的美食相得益彰,让观众身临其境,更好地将思绪和纪录片所呈现的事物结合起来。他已经与陈晓卿合作过多次。他说,“从某种角度来讲,作曲跟做食物是同样的道理,作曲要有乐器,做食物要有基本的东西。我不是很会做饭的人,但会觉得做饭很有意思,所以我尝试以做食物的心情做音乐,发现两者非常接近。”

2.酷炫的“显微摄影”技术

在画面上,陈晓卿认为,对一切技术的运用,都是为了最好地还原美食,将美食带给观众。例如《颗粒苍穹传》一集中为了展现细小的鱼子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风味人间》团队使用了一种名为“显微摄影”的高超技术。瑞典人会在欧白鲑鱼子中加入少许盐,将其制作成味道咸鲜的鱼子酱。经过腌渍的鱼子不仅色泽更加通透莹润,味道也鲜美异常。

团队使用显微摄影,在镜头下将食材无限放大,以肉眼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分子级”画面向观众展示了食材内部的化学变化。在显微摄影下,我们可以看到盐在橘黄的鱼子表面渐渐融化,以及鱼子内部大量氨基酸游离的轨迹。很久之前流传下来的美食传统,在微观视角下得到了科学的佐证。

3.力透纸背的文案描写

好的文字比图片还要馋人,文字的通感远比图片更能戳中我们的内心。

陈晓卿在《圆桌派》中透露,他在餐厅点菜时,只看文字,不看插图。因为图可能是骗人的,但文字却是最真诚的。他也因此在自己的纪录片中极为注重文案,因为文字是美食灵魂的传递者。

以《风味人间》第二季描写的大闸蟹为例,“蟹黄呈半流质,轻嘬一口,鲜香在口腔中散开。不管是炒还是炸,应季食材抢先与蟹黄‘有染’,图的就是一口鲜味。”

短短一句,将蟹黄之鲜表现得极为透彻,引发观众无限遐想,乃至口舌生津,非要一尝蟹黄方能满足被撩拨起来的食欲。

大多数人夸赞食物无非就是一句“好吃”或者“美味”,但《风味人间》团队因为对美食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敬畏,更清晰地知道一种食材如何做才好吃、一道菜为何好吃、一道工序能带来怎样的味觉体验,所以其文案有一种特殊的震撼性。这是一种凌驾于“好吃”之上的深层次美食体验。

03换一种方式看《风味人间》

《风味人间》的纪录片是线性的,文案和美景总是稍纵即逝,很难被记录下来以便进行更深的理解。

试问有谁不想在品尝完珍馐美味后用李立宏老师那样的声音发表一下对食物的品鉴呢?

例如吃完川菜后,评价一句:川菜在风味上的千变万化,得益于豆瓣酱的深入浅出,它是翻云覆雨的调味之魂。

亦或者吃完香肠之后,说一句:神奇的冰肉在传统粤菜中应用广泛,与猪肝、蛋黄并列排布,再用鹅肠捆得严丝合缝。桂花扎,外表的香酥到核心的沙糯,丰盈而内敛的冰肉,从中巧妙过渡。

第二季授权图书《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收录了纪录片的精华内容,又增添了图书的独家内容。

1.陈晓卿团队“神级文案”全收录

首先是神仙文案,各种修辞信手拈来,使用拟人、比喻、排比、通感、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美食,语文老师看了也要疯狂打满分。

2.原创大图,尽收眼底

接着是专业摄影师全程跟随拍摄的张独家原创大图,让美食的细节尽收眼底。通过图书,让读者感受同一种美食在纪录片之外的另一个视角。让美食有食欲,美景有美感。

让人食欲满满的图片,浸透纸张,刺激你的口鼻身心。

这是一份覆盖全球的美食地图,从西藏雪山到宁波盐田,从尼泊尔到挪威,从悬崖上的甜蜜到深海中的珍馐,制作团队几乎走遍中国各地和全球五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探访最真实的风味人间。

3.纪录片同款食谱,在家就能做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本图书还搭配有“风味实验室”独家菜谱,让读者在家就能做《风味人间》同款美食。

菜谱包含地道家常菜、硬核招牌菜、创意灵感菜和趣味主食四种类型的风味美食,帮你应对不同场景。

4.装帧升级,打造“崖蜜”墨香之书

为了让读者“嗅到和触到”这一缕甜蜜,研制《风味人间》“崖蜜”故事专属香气。选用顶级香料作为基料,香气纯粹且接近真实,而非浓腻的脂粉味,融合纸张原本的木质气息,令人愉悦和幸福。用手指来回快速摩擦书封10次,双手捧起图书,即可闻到香味。

一本高阶的吃货手册!可解馋可闻香可收藏可送礼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胃肠的奴隶。有关美食的问题,你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包邮风味人间(套装2册)(风味人间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中信出版社图书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4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