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是我国隔南海相望的友好近邻,中、菲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菲律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现在是“一带一路”的组成部分。这个具有浓郁热带风情的千岛之国风景秀丽,蓝天白云,碧海细沙,椰树挺拔,繁花似锦,被称为“东方海上明珠”。独特的东西方文化交融,成为菲律宾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作者:黄桂芳
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人们参观黎刹公园。新华社发(乌马利摄)
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国度
菲律宾濒临西太平洋,拥有多个岛屿。这个椰风蕉雨的绮丽之国,终年阳光明媚、海风习习、沙滩细软,构成一幅秀丽的热带风光画卷。菲律宾国父黎刹曾自豪地宣称,菲律宾是一颗“东方海上明珠”。这颗“东方海上明珠”还有“世界椰王”之称,概因其盛产热带水果。
菲律宾原先是由土著部落和马来族移民构成的一些封建割据王国。自16世纪起沦为西班牙殖民地达年之久,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战败后,菲律宾成立了历史上也是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不过,短短两年后,又于年沦为美国殖民地。二战期间菲律宾被日本占领三年,战后美国恢复对菲统治。年,美被迫同意菲独立。
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菲律宾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东西方融合的特点。其国名来源于西班牙王储菲利浦,成为亚洲唯一以外国人命名的国家。菲律宾人的名字、街道名都取自西班牙人姓氏。80%以上的国民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成为菲律宾国教,教堂遍布全国城乡和岛屿。宗教信仰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信念和世俗行为。教育、医疗以及政府设置等则采用美国体制。英语是全国1亿多人口通用的官方语言,这使得菲律宾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讲英语的国家。
在文化传统上,菲律宾具有包容性。当地土著民族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中国等亚洲东方文化相融合,向世人呈现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一面。这种交融体现在居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娱等各个方面,成为他们独具情调的生活方式。菲律宾人向来尊老爱幼,家庭观念强。他们过着慢生活,只是守时观念较差些。他们男女礼服“巴隆”与“特诺”﹙俗称蝴蝶服﹚,既保持西班牙服饰特点,又采用高级麻织、纱绸衣料制作。在大城市,西餐馆和中餐馆分庭抗礼,当地人喜吃西班牙菜肴中的带汁红烧肉、烧鸡和粤菜烤乳猪。菲律宾最著名的可口冷饮是新鲜椰汁和“哈洛哈洛”﹙菲语“混合”之意﹚,它由各种蜜味豆类加上冰屑、鲜奶搅拌混合而成,喝起来特别清凉、爽口。菲律宾人用餐大多使用匙和刀叉,乡下人则用手抓饭。
在菲律宾各地,西式高楼大厦建筑与用铁皮、木纸板做建材的土著低矮民居共处。有些西式教堂外,则由中国工匠雕放花岗岩石狮,寺庙道观全为中国建材和风格。首都大马尼拉、宿务和达沃等大中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吉普尼”,那是二战后由美军留下的吉普车改装的车辆,只在车身漆成五彩缤纷的花纹,还挂着许多琳琅满目的小饰物。“吉普尼”客车走街穿巷方便,票价十分便宜,成为闻名于世的菲律宾街景。菲律宾的文体娱乐也展现出东西方交融的特点。菲律宾人能歌善舞,既有当地民族的丰收舞、竹杆舞,也跳流行的交际、探戈等拉丁舞。该国既有民间喜爱的篮球运动,也有富人常打的高尔夫球、棒球以及潜水、帆船等水上运动。既有西方人喜好的赛马,也有东方人爱好的打麻将、斗鸡、荡秋千等。
汉朝时航海者已到达菲律宾
中、菲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悠久,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使中菲经贸文化交往密切。史料显示,早在汉朝时期,中国的航海者已到达菲律宾群岛。隋唐宋时期,从中国南方到这一群岛的固定航线已形成。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和宁波三个主港及其他支线港组成,中国商船常到菲贸易。《东西洋考》和《明史·外国列传》均有专条记述。
当年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对菲等东南亚国家主要是陶瓷贸易,在菲律宾内湖省出土的大批宋代陶瓷中,就有福建莆田东汾庄边窑青瓷,还发现有中国制作的陶质萝卜尊。中国商船运去陶瓷和丝绸、茶叶等货物。十五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中“福船”曾3次抵达菲律宾群岛的吕宋、苏禄等酋长国。十六七世纪,中国还从菲律宾引进红薯和玉米等农产品。元代及明初,中菲商船往返增多,贸易扩大。中国商人的足迹遍及菲主要岛屿,其中有些人逐渐留居菲岛。明末至清朝,官方虽“禁海封疆”,但民间仍活跃于海外交通贸易舞台。十七世纪中叶,郑成功继承其父郑芝龙的海贸旧规,编组东西洋船队,购买各地土产货物,自泉州安海港装载了白生丝、絹丝等“下贩吕宋、暹罗、交趾等国,源源不绝”。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从中国沿海诸省主要是闽南地区招募劳工,于是中国劳工开始成批地移入菲岛。这些劳工带去闽南农渔工商先进技术,大兴造船、纺织、制陶、种茶诸业,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清康熙二十三年﹙年﹚“复界”后安海港又恢复生机,港口贸易达到新的高峰,更多的中国商人前往菲经商。
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在菲律宾工作、生活过个日日夜夜,亲身感受到菲律宾人乐天达观、热情好客。他们平时总把“一切都会好的”挂在嘴边,整天乐呵呵。亲朋间见面普遍互赠茉莉花﹙国花﹚或兰花,为贵宾赠予清香的茉莉花环。
年6月15日,菲律宾吕宋岛中部皮纳杜博火山大爆发,造成方圆数百里房屋倒塌,灾民数十万,马尼拉也被火山灰覆盖。也就在那时候,中国华东地区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7月7日,科拉松·阿基诺总统邀请各国使节乘坐直升机视察灾区,她特地让我和美国大使与她同乘一架飞机。她对灾后重建忧心重重,向我表示希望两国进行交流合作。我说虽然中国至今无活火山,但深信中菲人民有信心和能力战胜自然灾害。她握着我的手说:“对,让我们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一周后,我前往总统府向她移交我国捐赠的救灾物品清单。她对我国政府和人民表示衷心感谢,并对中国水灾灾民致以深切的同情。随后,菲律宾政府和民间也向我国灾区捐助。当然,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旅居在菲的侨胞﹙既有9旬高龄的老华侨,也有10岁左右的华裔学童﹚,还有当地的和尚、修女等普通民众面对菲中两国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倾力慷慨解囊。本世纪初,面对中国汶川年5﹒12大地震、菲律宾塔克洛班大海啸等灾害,两国又携手守望相助,渡过难关。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年6月5日晚,我和老伴应邀出席菲律宾大使馆在北京21世纪剧院举办的主题为《献给四川的歌》义演音乐会。菲律宾驻华大使﹙前副外长﹚索尼娅·布莱迪说:“为庆祝菲独立节周年和菲中建交33周年,大使馆未举行大型招待会,而邀请菲律宾最著名的合唱团来北京举办一场特殊的义演音乐会,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苏禄王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
在中菲长达千年的交往史上,年前,菲律宾古苏禄国东王访问中国,至今这段睦邻友好交往被广为称颂,成为中菲两国友谊的佳话。
年农历七月,苏禄东王巴都葛叭哈喇率眷属、陪臣余人,横跨碧波浩瀚的南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途经浡泥、满刺加、真腊、占城等数国﹙如今的文莱、马六甲、柬埔寨和越南﹚,踏破惊涛骇浪,不远万里来到中华大地。他们一行从福建泉州登岸,然后走水路至杭州,沿京杭大运河,历时两个多月才抵达北京。明成祖朱棣对苏禄东王一行历尽艰难险阻前来中国访问深为感动,设宫庭宴,盛情款待这些贵宾,并赠以厚礼。朱棣还和苏禄东王还商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国策。苏禄东王和西王、峒王登临长城,极目燕山,感慨万分。
东王及其随从在北京愉快地驻留27天后踏上返途,当年九月乘舟取道“通州渡”沿大运河南下。归途中,东王突然染上急症,一天之内病情急剧恶化,于九月十三日在德州河段去世。明成祖闻此噩耗不胜哀伤,下令礼部郎中陈士启带着祭文赶往德州择地以王礼安葬东王,慰问其遗属,并为东王按明朝亲王的规格在北营村举行隆重葬礼。明成祖追封东王谥号“恭定”,让宫廷画师为东王画像,派高官祭奠并亲撰祭文,让东王“航涨海,泛鲸波,不惮数万里之遥”来华访问的精神“昭播后世,与天地相悠久”。苏禄王墓建成后,明成祖还亲书数百字碑文,褒扬苏禄东王的雄才大略。苏禄贵宾们对中方的隆重接待和丧事安排感激不尽。东王的长子都麻含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和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剌及随从10人则留华守陵。永乐皇帝特命礼部官员查例赐恤,除陵庙地基外,还赐祭田亩,永不纳税,守陵人员享受俸禄。
年﹙雍正九年﹚,苏禄国王老苏丹访华,到德州瞻拜祖墓。东王第8代后裔温崇凯、安汝奇提出入籍要求,获得清朝政府准许。从此,他们及其后代成了中国的公民。年来,留下守陵的东王子子孙孙在德州繁衍生息。苏禄东王后裔群体如今已扩大至多人。“苏禄王御园”历经几代重建,基本上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德州市对“故苏禄国恭定王墓”这座不同寻常的外国国王寝陵多次修缮,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园内所立的“苏禄国王纪念碑”,是由东王后裔苏丹王、菲律宾实现黎刹信念协会和菲律宾国家历史协会联合修建的。
中菲建交以来,不少菲律宾贵宾包括几任驻华大使和前总统马科斯的儿子、总统中国事务特使等都慕名前往瞻仰苏禄东王墓。年中菲建交30周年之际,苏禄东王在中国的后裔代表、76岁的苏禄东王第17代家族“掌门人”安金田带着两个晚辈,去万里之遙的祖先故地寻根祭祖,参观了苏禄王宫遗址。他们还在墓碑附近立下了纪念碑。时任总统阿罗约在百忙之中接见他们一行时说:“三位中国的苏禄后裔重归故土,使菲中建交30周年庆祝活动更加有意义,充分证明两国友谊源远流长,绵延数百年。”苏禄王及其后裔的故事是两国传统友谊的最好见证。
数百年来,无数中国人由于种种原因“下南洋”,在菲律宾这个千岛之国落地生根。他们中许多人加入菲律宾籍,融入当地社会;与此大抵同时,来自远方苏禄的菲律宾人也在清朝时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国大家庭的成员。中菲两国建交后,他们更可以自由来往,旅游经商或走亲戚。
年6月15日,菲律宾吕宋岛中部皮纳杜博火山大爆发,造成方圆数百里房屋倒塌,灾民数十万,马尼拉也被火山灰覆盖。也就在那时候,中国华东地区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7月7日,科拉松·阿基诺总统邀请各国使节乘坐直升机视察灾区,她特地让我和美国大使与她同乘一架飞机。她对灾后重建忧心忡忡重重,向我表示希望两国进行交流合作,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一周后,我前往总统府向她移交我国捐赠的救灾物品清单。她对我国政府和人民表示衷心感谢,并对中国水灾灾民致以深切的同情。随后,菲律宾政府和俗话说,亲戚越走越亲。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民间人文交流有助于促进两个友好近邻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也向我国灾区捐助。
本世纪初,面对中国汶川大地震、﹙塔克洛班大海啸等灾害,两国又携手共渡守望相助,渡过难关。
相信中菲两国和民间均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相信两国的文化交流,能促进两国彼此的友谊。
(作者系前驻菲律宾大使)
(原标题:“菲”同寻常的“东方海上明珠”)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