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傍晚6时,潮水退却。斜阳洒出的金光铺满了汕尾市红草镇晨洲村的万亩蚝田,与成群白鹭形成了一道和谐的风景线。“近些年环境好了,白鹭越来越多了。”有村民说,蚝田、白鹭、大海、晚霞,吸引了诸多游客来到村里面游玩。
汇集三江淡水,面朝长沙湾,天然的咸淡水交融筑就最适合蚝生长的水域,晨洲村又被称为“中国蚝乡”。以生态立村的晨洲村走出了蚝民增收、蚝业增效、蚝村富裕的小康路。目前,该村的蚝田面积1.8万亩,年产量壳蚝1.5万吨,经济总值约3.1亿元,村集体收入7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
蚝田、白鹭、大海、晚霞,吸引诸多游客到晨洲村游玩
因蚝而兴
多年摸索先进养殖办法
今年60岁的黄少英曾任村委会妇女主任,现被返聘到晨洲村蚝文化馆做一名讲解员。她告诉记者,晨洲村有多年的养蚝史,探索出长沙湾“近江牡蛎”的养殖经验:春天用船载石投放于海中养蚝苗,冬天起出石头收获硕大生蚝。
新中国成立之后,品质优良的晨洲蚝曾用于出口换取外汇。“蚝民有‘蚝民证’,每月凭证领取大米,男的23斤/月、女的21斤/月。”黄少英介绍,部门提供杉木给当地村民造船,全村两百多艘小船成立集体养殖专业队,以挟蚝、扫莲、闸箔等方式捕捞,由专门的国营企业收购出口。
黄少英向记者介绍出口港澳地区的“排蚝”
为了养出更多的肥蚝,晨洲村民探索出更先进的养殖模式。黄少英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以前,晨洲养殖牡蛎多以石头为附着物,收获周期一般为3至4年,后逐渐探索出水泥柱立体投放、浮排吊养等方式,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除养殖方式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发展模式也一直“更新”。晨洲村党支部书记黄智明告诉记者,年,汕尾晨洲蚝协会和广东晨洲蚝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步成立,整合亩承包期满鱼塭、虾池建设标准化的养殖基地,合并了晨洲村规模较大的12家蚝产品加工公司,依托“公司+基地+股民”的发展模式,推动晨洲蚝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年,被评选为“广东十大特色产业名村”。
生态立村
乡村越美生蚝品质越高
“除养殖技术的提升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也得益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了海水的水质。”当记者问及“晨洲蚝”为什么那么好时,有着十多年养蚝经验的黄信行如是说,他养的蚝个大肉肥,味道又鲜美,收成好的年景,可获得10多万元的收入。
靠海吃海,晨洲人懂得环境的可贵,以生态立村,近年来更是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标准化水产养殖相结合,发展美丽经济。晨洲村邀请第三方专业公司,高标准规划生活居住、万亩蚝田、湿地观光等三大功能区,清理杂草等约吨,拆除老旧危房等约.9平方米,补绿复绿.2平方米,建立起污水处理站,平均每天处理生活污水吨。
晨洲村推动农房风貌管控,在村内绘有生蚝元素的壁画
黄智明介绍,晨洲村有序推动间农房风貌提升,在村内道路旁的房屋墙体上绘制有生蚝和白鹭元素的壁画,新修建了鹭家蚝门、蚝情文化广场等景观点,逐步建成一个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观光园区,打造成为了白鹭与蚝民、游客和谐共处的乡村旅游点。
自然环境越好,生蚝的品质越高;人文环境越佳,吸引游客越多,生蚝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年,晨洲蚝的销售价格还是65元/斤,年已经卖到85元/斤。”黄智明说,年底,经汕尾海关检验检疫合格,汕尾就有一批重公斤的冰鲜“晨洲蚝”出口境外。
蚝经济链
晨洲蚝成就网红美食村
年1月份,城区在晨洲村举办了首届“晨洲蚝”美食文化节,数万人共同品鉴蚝文化。如今,晨洲村不仅是著名的生蚝养殖地,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美食村。
晨洲村的网红打卡点“小岛蚝情”餐吧
今年4月份,汕尾市城区“粤菜师傅”晨洲村特色培训点和汕尾市粤菜师傅陈汉宗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揭牌,形成了“粤菜师傅+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推动了晨洲蚝乡村餐饮行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产业全链条发展。
“蚝经济链条”成熟,生蚝菜式多样,使晨洲村成为了“粤菜师傅幸福菜谱”首发站。黄智明介绍,广东“粤菜师傅”工程在汕尾晨洲村召开菜谱发布会,现场以菜品展示、手绘、短视频等形式,以煎、煮、焗、炒、焖、炸6种粤菜传统烹饪技法制作,推出了6道生蚝特色菜式,共同助力生蚝养殖,打造美食产业链。
“每年生蚝的收获季节,农家乐座无虚席,甚至停车场也摆满了桌子,最多一天接待了80多桌客人。”村内日益变好的环境和逐渐增多的游客,吸引了原在深圳、广州做生意的黄荣圳回乡创业。年10月份,他投资多万元在村内开了晨洲农家乐,经过一年多的尝试,他获得了近30——40万元的收益,并为村民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
黄荣圳在开班的晨洲农家乐餐厅
南方农村报记者杨俊鹏
原标题:《蚝村美,蚝肉肥!汕尾晨洲以生态立村,走出富裕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