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仔饭竟然有两千多年历史原来周朝就已出现

前言:煲仔饭又被称为瓦煲饭,起源于岭南地区,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粤菜下的一个分类。为什么它会叫作瓦煲饭呢这是因为煮制煲仔饭的器具并不是我们平时常见的饭锅,而是有些怀旧、以瓦做成的“煲”。

煲仔饭的前世—周代八珍:

周代八珍,也就是“周八珍”,它是最早的宫廷宴席标准。周代八珍起源于周朝时期,而这八珍在当时并不是指八种美食,而是意指八种珍贵美食的烹饪方式。八珍分别是淳熬、淳母、炮豚、炮胖、捣珍、渍、熬、肝,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一些字并不是如今常见的读法,而是古读音,比如炮胖的“胖”念作zang,另一种做法“肝”则念作liao。本篇,我们主要提及下周八珍中的淳熬和淳母,这两种烹饪方式其实也是煲仔饭的前身。

第一珍淳熬:

淳熬,简单来说就是肉酱油浇饭,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盖浇饭。据史书记载,淳熬是将肉酱熬熟后覆盖在米饭上,再浇上一些猪油,有点古朴的形式,这让我想到了童年时期的猪油拌饭,只不过当时的我们并没有想到还可以添加肉酱。原来有些好吃的做法,在几千多年前就已出现在宫廷宴席之中。当时的肉酱和现在常见的肉酱并不一样,而是选用鱼肉、猪肉或是动物的肝类熬成酱,覆盖于煮熟的米饭之上,再浸入一些猪油,搅拌起来更是美味。

就如同现今广东的煲仔饭,瓦煲里煮制着白米饭,即将成熟时再放上调调配好味道的腊肉或是牛肉、排骨等,待饭菜在热气中融为一体后再加入适量的猪油,最后盖上盖子焖煮即可。

第二珍淳母:

淳母,这里的“母”念作mo,和淳熬的做法相同,其区别在于选用的米类不同,淳母指的是肉酱油浇黄米饭。而这黄米饭选用的大米是属于稻米,也就是糙米,即将稻谷剥去粗糠后仅保留有胚芽和内皮的浅色系黄米。这种黄米的营养价值高,具有丰富的维生素,因而在民间也有说法称常吃糙米饭使人更为聪明。

广式煲仔饭有什么特色呢?

广式煲仔饭的口味选择:

传统的广式煲仔饭有着多种口味的选择,其区别在于菜品的搭配,最为经典的有豆豉排骨饭、腊味饭、田鸡饭等。如要说到腊味饭,其搭配也更是有意思,一般都是农家烟熏的腊制品,如腊猪肉、腊鸡肉、腊鸭肉、腊肠……大多数店家,可以选择一种腊肉,或是组合2至3种不同口感的腊肉!比如我曾在广州觅食过的一碗三腊煲仔饭,店家就是将腊猪肉、腊鸭肉和腊肠搭配在一起,三种肉类各具风味。

广式煲仔饭的吃法:

广式煲仔饭一般选用口感较好、较易入味的丝苗香米,先将洗干净的大米放入煲内煮至七分熟,再加入事先腌制好的肉类(如豆豉排骨),再沿着瓦煲的边角淋上酱汁,以小火焖至米饭全熟。这样经过一系列过程焖煮好的煲仔饭,其饭底会起一层香脆金黄的锅巴,这锅巴也可谓是煲仔饭的精华之处。

在广东吃煲仔饭,大伙会发现店家会附带一小碟的酱汁,待揭开盖子后再将酱汁浇入,搅拌起来。这是因为广东地区煲仔饭的米饭和腌制过的食材其实更偏于原味,因此这碟酱汁的辅助尤为关键。

广式煲仔饭除了在起源地广州可以寻味到,周边的东莞、佛山、深圳、香港、澳门等地一样可以觅食到地道的味道。而煲仔饭其实除了广式风味,其他地区也有不同风味的搭配。

厦门的闽南口味煲仔饭:

在厦门有一家店,在当地一直褒贬不一,因为它是在广式煲仔饭的基础上又融和了闽南口味。烹饪的方式和菜品的搭配(同时还有一些小海鲜的选择)沿用着广式煲仔饭的形式,但饭底却不是常规地选用白米饭,而是闽南本土风味的芥菜饭。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很有特色,芥菜饭是闽南地区(厦门、泉州等地)传统主食之一,平时常与牛肉汤一起食用。芥菜饭的配菜很丰富,在大米的基础一上又加入了芥菜、三层肉末、虾米、胡萝卜等,其口感咸香。

湖南的香辣煲仔饭:

虽然我近些年来都在厦门,也经常去广东或是其他地区觅食,但最想念的还是家乡味道。我的家乡在湖南邵阳,在我们那儿煲仔饭和盖码饭都是很受欢迎的。湖南的煲仔饭,结合了广式煲仔饭的饭底,以瓦煲来焖煮白米饭,搭配的菜品则可以选择各种湘式小炒,如香辣排骨、野山椒牛肉、香干炒肉……湘式小炒的特点在于够辣,且油汁多,浸入饭底特别入味,也让人回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