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三美食安徽安庆美食文化散文随笔
安徽这个城市有三种代表美食你吃过么?
安徽安庆,位于长江中游,做过省会,也是作家张恨水和早期领袖陈某的故乡。从前太平军和清军也在这里激战过,拿下安庆,南京就遥遥在望,顺流直下,势若破竹,长江天险就没了。
安庆靠近湖北,距离武汉并不远,此前作为省会,多半是长江水运、航运便利,但是铁路发达后,蚌埠、合肥都取代了她的位置,纵观安庆近代名人,张恨水鸳鸯蝴蝶了,陈某也右和错误了。
安庆大概只剩下了安徽的安字,印证着往昔的辉煌,从前安庆、徽州是安徽最重要的城市和地区,现在恐怕是合肥和芜湖了。但是安庆既然做过省会,也就有文化沉淀和历史,这表现在很多方面,美食就是其中的传承和印记。
安庆美食有安庆包子,甚至有许多开到了湖北来。各地都有包子,但是能说得上号的不多,也就天津狗不理、开封灌肠汤包、上海水煎包、南京、镇江的蟹黄包子,还有这几年略微有点火的北京庆丰包子。安庆汤包属于比较平民的食物,有鲜肉包、菜包子、粉条包子、腌菜包子。鲜肉包当取新鲜土猪肉,不过此等食材现在难觅了,还要是上好部位,若是杂肉或者变质,那就疑心是在吃人肉了,有异味。安庆鲜肉包子,肉质鲜嫩,佐以包菜、葱花、盐分、味精等,并不复杂,也带有油汁和汤水,我以为那油汁是自然的肥肉蒸煮出来的,在高温里液化或者汽化。安庆肉包子的好处就在这里,比较起小笼汤包的劲爆和汁液十足,安庆肉包子是含蓄,她表现的是肉的本色,汤汁只是辅助,在于隔和不隔之间,若有若无,但是那种勾芡黏糊,还是很让人受用。
打开一个安庆肉包子,热乎乎的,鲜肉的香气,混杂着汁液,充分发酵的面料酥软蓬松,咬下一口,肥厚的肉香,清淡的面香,还有腻滑的油液,让你非常受用,如同在江南春晓,味蕾和舌尖一下被惊醒,又妥帖自如,犹如在烟花雨巷。
而安庆菜包子,有包菜也有白菜,包菜就是卷心菜,茎叶较粗,但是也有青涩之气,植物鲜香,混杂胡萝卜等物,吃起来也是清脆可口。而腌菜,则是陈年、陈旧,有些霉干,有时会有碎肥肉丁。腌菜包子是陈年的积淀,是岁月的沉淀,吃起来,有梅雨天气的隐晦,但是仔细品起来,倒有古董、古书的意蕴。
安庆的馄饨也是比较有名,馄饨各地都有,有的地方叫做包面,有的地方叫做抄手,比较起北方水饺,馄饨要婉约、江南的多,广义的江南包括安徽、浙江、江苏,甚至江西、湖北这些地方。安庆馄饨皮极其薄,和福建那边著名的燕皮比较起来,可能略差,但是手工擀制的皮,也是薄亮透明,而安庆馄饨的肉馅,自然也是鲜猪肉,切得非常细碎。安庆馄饨的最大特色是有海米和海带,选择海鲜小虾和一些海藻调味,吃起来非常鲜,也是一种传统咸鲜口味,总体比较清淡,带着海洋气息。内地的安庆,如何弄海鲜馄饨,大概是吸取粤菜精华,也综合了楚菜的意蕴。总之,如同小家碧玉、邻家小妹,也是江南韵味,一饮一啄,如同小桥流水,徽派建筑灰瓦白墙吧。
安庆还有一个迎江寺,有个迎风塔也是标志建筑,我起先几次路过安庆,以为是军事建筑塔,后来才发现不过是佛塔。某年在迎江寺吃过一次素材,感觉惊艳。其盘鳝、素鸡等,都是用素菜、豆制品做成,但是外形上,质感上,味道上,和荤菜差不多,甚至还要更加鲜嫩、可口,让人叫绝。
这个寺院的素菜馆有对外开放,在晨钟暮鼓、佛音香火间,对着大江,点上几分这里的素菜,颇有意味,佛家主张不杀生,而一些佛家菜,营养丰富,取材山间的蘑菇、菌类以及一些植物和浆液、酱汁,还有豆腐、面筋、豆浆、豆制品,在色香味上模拟鳝鱼、肉鸡、鱼肉,外观、色泽、口感可以乱真。这也是佛家说的,非我相,非寿者相,非菩萨相吧。
对于长斋和食素者来说,这样的食物不破戒也有营养和能量,对于一般食客,这样的食物也可能让你醍醐顿开,拨云见日,所谓世间一切有为法,如露如雾如电如梦幻泡影吧。
安庆,经历了辉煌,经历了沧桑,经历了战火,也经历了新生,今天她也是安徽重要的地级市,长江中游的一座重要港口城市,在安庆江滩,可以看到很多安庆军械所的纪念雕塑,我国工业化、洋务运动,中国许多个第一从这里起步,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
而附近也有一座禅宗的祖庭之一,有个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我某年去过,拍照留影,一直作为我博客的头像、配图之一。
安庆的美食很多,她们也和中国其他地域美食一样,有着各自的文化,各自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地取材,师法自然,五味调和,经过时间和岁月的沉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满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魅力。
文
苏白传媒邹剑川
其他:部分图片供模拟想象,不代表文字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