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尼克松访华时,将一道淮扬菜一扫而

中华美食几乎与中国功夫齐名,都是一张极具特色的中国招牌,尤其是在“老外”眼中,如果说中国功夫是以绝对武力值“压制”外国人,那么中华美食便是以绝对的味蕾和视觉体验征服外国人。

在我国外交故事中,想必都听说过“乒乓外交”(中美建交关键事件),其实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那就是“美食外交”。

年尼克松首次访华时,便被一道淮扬菜彻底征服,这件事也成为了中美两国顺利建交的催化剂。而这道深藏功与名的淮扬菜最终也成为了国宴菜,令人欲罢不能,它就是“白袍虾仁”。

被吃的精光的“白袍虾仁”

中国人招待朋友,往往会做一大桌美味佳肴款待对方,年面对尼克松首次访华,我们也是如此接待这位国际友人的。

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面对中国美食,尼克松总统竟然能够如此“疯狂”,丝毫不讲形象,将其中一道叫“白袍虾仁”的淮扬菜一扫而光,当时场面也是十分热闹了。

“白袍虾仁”作为一道传统的淮扬菜,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特色”,但是里面却大有文章。其中的虾仁是来自洪泽湖,白菜更是淮阳刚成型的小白菜,或许正是这样精心设计,才真正俘获了尼克松的心。

当天晚上,周总理热情地向尼克松介绍了国宴中的菜,略微讲述了一些菜肴的历史,不过显然尼克松总统的眼神早就被那盘色泽明艳的“白袍虾仁”给吸引了,他用自己特意训练了两个月的拿筷子手法夹住了一块虾仁放进嘴里。

果然如同自己想象那般,入口即化,鲜香四溢,既不过分麻辣咸甜,也不过于寡淡无味,实在是太适合他这个美国胃了。

原本尼克松还觉得自己来中国访问算是客人的身份,不好意思在餐桌上太过“疯狂”,哪晓得这道菜肴实在是太过美味,等到他回过神来才发现,“白袍虾仁”竟然被自己给吃了个精光。

一时间尼克松也感到略微不好意思,不过周总理看着他如此喜爱这道菜,也对这个真性情的美国总统回以最真诚的喜爱,宾主皆欢谊。

这道“白袍虾仁”在经历了尼克松总统的厚爱之后,也被列为了招待外宾的国宴菜肴,一直流传至今。

正式确定前的各种选择

其实早在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之前,对于接待他的国宴菜肴,就有着各不相同的意见。

当时厨师们多数推荐北京菜和粤菜,首先因为访问的主要地方是北京,北京菜肯定更具特色,其次粤菜主清淡,在我们看来也比较适合美国人那种肉蛋奶的极致胃,那么后来为何又更换了呢?

当时菜系选择名单报上周总理那边后,为了试菜大厨们各显身手,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实力。川菜,鲁菜,粤菜等都一一尝试,结果却让淮扬菜脱颖而出。

原来淮扬菜与前几样菜系有些许不同,甚至有点“毫无特色”了,而正是因为它在各大菜系中的“毫无特色”,才得以胜出。

为何说它毫无特色呢?原来就味道来说,它既不鲜辣也不腻口,正是因为如此,恰好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但是又不会过分清淡,也能够体现出中国厨师的手艺,更能够代表中国美食。

再者就政治层面上来讲,淮扬菜取得“中间值”更像是中国人性格的代表,它既能代表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不喜激进的优良品质,也能代表中国人厚重又勇于探索的特质,因此选择淮扬菜也算得上是众望所归。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事实证明,淮扬菜的选择是十分正确的,国宴上大放光彩的它更加代表了中国之后将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一刻,而且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并没有因为淮扬菜在国宴上的“胜出”而停止,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推进,中国美食更加博大精深。

要想考古中国美食文化,就得从陶器和水稻种发现开始,而它们距今也有上万年的历史,从最初的生食、熟食、自然烹饪到如今的科学烹饪,已经延伸出了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内容十分丰富。

而且中华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缺一不可,除了讲究最基础的色彩搭配之外,还要讲究氛围的用餐形式。

就如招待尼克松的国宴,那是一个真正招待朋友的宴会,只有真诚以待的友谊,没有任何工作上的谈论,也许也是因为这个如此放松的环境,尼克松才会毫无顾忌的“不讲形象”的将“白袍虾仁”一扫而空吧。

如今的中华美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在它的发扬光大下,影响了周围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比如我们的邻国日本,朝鲜,新加坡,泰国等。

而且不止亚洲,如今随着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非洲,欧洲等国家人民,也在中华美食的辐射下,逐步接受中华美食,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文化输出。

如今回过头看待,国宴中的“白袍虾仁”仅仅是一个中华美食的代表,与它同行的还有那丰富多彩的八大菜系。

每一道菜肴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心血与智慧,而且由此可见,“白袍虾仁”在国宴上的成功并非偶然,如果不是有着这上万年的饮食历史,五千年的美食文化,如何又能真正被“一扫而空”?

小结:

一道菜肴征服一个人,或许这样的“神话”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如今中国菜几乎成了对外名片,让许多外国友人在通过品尝美食的同时更能进一步了解中国。

而尼克松吃光国宴菜的情形,也成为中美关系的另一个高光时刻,或许现在两国关系再次迎来挑战,但是笔者相信在共同利益的趋势下,两国人民也能像曾经那般,再一次走到一起,共创辉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