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事班的故事澎湃在线

                            

原创中国烹饪杂志中国烹饪杂志

8月1日是建军节,在这个属于“最可爱的人”的节日里,我们把镜头对准了部队的炊事班。一日三餐,后勤保障,在这里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将“大锅饭”做得有滋有味的烹调高手。

李春祥:军中厨神

文/王者嵩

图片提供/李春祥

李春祥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年入伍,现为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高级烹调技师,全国烹饪大赛评委。多年来一直从事烹饪教学和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多部作品,在《中国烹饪》《解放军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种论文三十余篇。

李春祥还有一个称谓:军中厨神。究其原因,这与他屡屡获奖有关——其曾在全国第二届烹饪大赛中获金银等七枚奖牌,荣膺首届世界中国烹饪大赛冠军,还先后荣获两枚一等军功章。作为一个出身贫苦的农家孩子,李春祥凭借自立自强的精神,认真踏事做事的风格,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童年的李春祥就负担起了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入伍参军后,在选择工作时,他本着要找一个适合自己在部队干一辈子的工作的想法,选择了热爱的烹饪,这个选择此后贯穿了李春祥的全部职业生涯。

李春祥是个有心人。他在工作过程中潜心钻研烹饪技术,照着简易菜谱自学,对着有限的食材琢磨,抓住每一个机会增进技能,受到了从领导到官兵的一致好评。参军第一年,李春祥就入团,三年后入党,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军中烹饪新星。

李春祥有一个记录,他是全军获得全国烹饪大赛、世界烹饪大赛金牌最多的厨师。凭借众多的荣誉,李春祥先后荣获两枚一等军功章,也从三级厨师逐级晋升为特一级厨师,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烹饪大师。

从第一次参加辽宁省第一届烹饪大赛选拔赛开始,李春祥的烹饪风格就有了雏形。当时他做的菜是“赛熊掌”。在此之前,刘敬贤大师的兰花熊掌已经出名了,但《野生动物保护法》实行,原材料已经被禁止,所以当李春祥的作品一端上桌,就遭到评委的反对——但当他们品尝之后,却给了高分,因为味道足以以假乱真。以素代荤,荤素结合,粗细结合,中西结合,在随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李春祥的这一烹饪理念与技艺在不断地强化、保持、成熟,直至成为了中国烹饪大师。

做一个混日子的厨师,还是做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笔的厨师,李春祥显然选择了后者。他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有多么大的贡献,但我认为,我在部队里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让其他厨师看到,只要认真干活,他们也可以像我一样。”

黄奇芳:

从军营到后厨,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文/褚宏辚

图片提供/黄奇芳

从军时期的黄奇芳

黄奇芳年出生于广东揭阳,是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协会注册裁判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劳动竞赛裁判员,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年3月入伍,年开始从事部队的技能培训教育指导工作,擅长中西式面点、糖艺、粤菜、黔菜的制作及调味料的配制。曾荣获年第六届全国焙烤职业技能竞赛金牌,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称号。

年,黄奇芳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身为军人的父亲为守护祖国奉献了一辈子,对她的一生也影响颇深。16岁那年,桀骜不驯的黄奇芳离开家乡,循着父亲的足迹应征入伍,服役于岭南某王牌之师。她曾跟随部队行走于大江南北,在边防的天山深处,在悬崖峭壁和漫天长风之中,坚守阵地,荣获集体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4次。

年,黄奇芳由于身体原因从一线退到二线,做起后勤烹饪技能培训工作。此前,她就对烹饪很感兴趣,虽然没有专门跟师父学,但通过自学掌握了面点烘焙、粤菜、黔菜以及面塑等多项烹饪技能。黄奇芳的味觉很敏感,吃到有特色的菜点会记下来,琢磨其中的烹饪方法,做出令人称道的美食。学习面点、面塑也是这样,黄奇芳先看有经验的师傅怎么和面、起酥、调色等,自己反复琢磨,改良配方。心灵手巧的她,年第一次参加第六届全国焙烤职业技能竞赛就荣获金牌,称得上是“祖师爷赏饭吃”。

从事后勤烹饪技能教学后,黄奇芳从广东茶点入手,通过不断试验澄粉、糯米粉、面粉的配比,再加入猪油、盐等原料,保证翡翠包、虾饺等点心即使冷冻后复蒸也不会开裂。在这一基础上,她开始研究面塑的配方。

面塑面团中不用澄粉,而是在面粉中加油、盐、糖,再经八蒸九揉;更纤薄细致的造型,如“碗碟”“筷子”等,甚至要经过十四蒸十五揉才不会脆裂。面团经过这样一番揉捏后会充分熟化。为了使做出的面塑更加结实,她还会在揉面时加一点瓷粉,“大概10斤面里最多加10到20克,不能加多,否则会影响塑形”。

在黄奇芳看来,面塑的配方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研发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种植麦子的土壤、空气、温度、湿度都已改变了,“现在的面粉与上世纪70年代的面粉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连叫法都不同了。如果还用过去的配方很可能产生偏差,做不出理想的作品”。

正是因为历代面塑创作者用时间、心思和爱为作品注入灵魂,面塑艺术才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用手去抚摸它,去揉它,它会感受到你的爱;你用机器搅拌棍一直搅打它,它会感受到疼。我们要让做出的面塑长久地存放在那里,就一定要付出这个爱。”这是黄奇芳对面塑的理解,也是面塑的魅力所在。

“刀在石上磨,人在苦中练,苦中自有乐,乐在苦中求。”从女儿到军人,黄奇芳将对父亲的思念化作青春热血挥洒疆场,用阳光照耀未来。

丁海涛: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文/江梅娟

摄影/石朝虹

丁海涛年12月荣获第五届全国烹饪大赛二等奖,年4月荣获第二届“药都樟树杯”中华美食养生技术交流大赛个人全能金奖,同时荣获“世界药膳美食名师”称号,年荣获中国饭店协会授予的“中国烹饪大师”和“中国名厨百人”称号,年荣获世界养生菜大赛荣获个人特金奖。

军人出身的丁海涛,既是一位勤于思考、乐于研发的学习型大厨,又是一位爱企业爱员工的优秀管理者。“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丁海涛的人生座右铭,也是他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受父亲影响,丁海涛自幼就练习书法,一手好字让他成为了学校的文艺骨干。高中毕业后,丁海涛走进了二炮的军营,书法特长又帮助他走上了文书岗位。光阴荏苒,两年时间过去了,一转眼就要转业了,年轻的丁海涛考虑到“回到地方以后没有立足之本,还是想学门手艺”,于是,他来到了炊事班,做起了烹饪。

不管是做文书还是做炊事员,丁海涛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通过刻苦钻研技艺,丁海涛的烹饪技术得到了部队的认可,也正是这段经历造就了他超强的适应能力。部队的炊事班不同于地方餐厅,就餐的人群都是固定的,这就对厨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要学会灵活和变通,善于利用手中的食材创造新菜肴。丁海涛说:“应对变化,有的时候就是靠灵感和机智。今天这么做,明天那么做,这都是逼出来的。所以说,部队的厨师到了地方,适应能力特别强,都是在部队里练出来的。”

自部队转业后,丁海涛经历过几家酒店、餐厅的历练,经历了从厨师长到行政总厨再到副总经理的职业历程。刚开始做厨政管理时,丁海涛手下是多人的队伍,他采用半军事化管理,包括厨师的站位都要保证“三条线”。工作期间,厨师无论忙还是闲,都要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允许来回串位,时刻体现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丁海涛自己制定了一个厨房管理的标准——思想端正,技术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保障有力。思想端正,就是要求厨师要有好的品德;技术过硬,就是厨师要提高技术;纪律严明,就是要保证厨师的作息时间,如果厨师下班没有好好休息,第二天上班就没精神;作风优良,就是要打造一支有文化素养的厨师队伍;保障有力,就是前面四条都具备了,才能打造一个高效的厨师队伍,保障厨房生产的有序进行。同时,他带领厨师团队研发新课题,要求每个月研发新菜品不低于12道,逐级考核,再按点菜率对厨师进行考核,按照档次设立奖励额度。丁海涛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的厨师队伍:“别给自己留后路,别给自己留退路,你就能进取。创新、灵感有的时候就是在一瞬间激发出来的。”

丁海涛常说的八字箴言是:事在人为,为人在事。军队在他身上打下了亲力亲为、永不服输的烙印,到今天依然让他受用不尽。

校对

予津

责编

石叶馨

本文选自《中国烹饪》杂志往期内容,欢迎转发到你的朋友圈。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