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
这个国庆的打开方式
不过以下几种
一是在家看阅兵
感受那些热血沸腾的时刻
二是在景区人从众
仅国庆黄金周首日
就有超过万游客游广州
三是在电影院里
被几部大片引爆泪腺
也有无休加班者
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仍在岗坚守
但在广州这样一座
美食之都
重大节庆肯定少不了美味佳肴
作为一名讲究的广州吃货
在国庆佳节
怎么能错过今年推出的
国庆限定美食
从每天限定70碗的永庆面
到点都德、广州酒家等老字号推出
一波意头和美味兼具的
国庆主题超赞点心美食
这波秀到飞起的神操作
让吃货们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
也能用特别的方式
一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广州市越秀区向全市餐饮业发起“国庆同欢聚·食客心相连”万家餐饮企业贺国庆新民俗活动,目标是全市万家餐饮业、十万名餐饮从业者和百万名食客齐参与,共同打造国庆新民俗。
越秀区饮食企业及北京街道商圈商户积极参与带动下,广州市饮食业商会、广东省饮食业商会也纷纷响应,各企业正在紧张准备,务求国庆期间在环境、菜品、服务全方位让市民游客感受到国庆的节日氛围。
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庆祝国庆与广府饮食文化结合,为国献礼、与民共享的倡议活动将坚持下去,并不断创新特色,今后让其成为具广府地方特色又弘扬爱国情怀的中华新民俗。
一起来看看
国庆新民俗有什么好吃好玩的吧
广州酒家:“新中国70周年华诞宴”菜式诱人
一向创意无穷的广州酒家,也在国庆黄金周推出了“新中国70周年华诞宴”。记者看到,该华诞宴,用造型精致的广府粤菜佳肴,打造民俗喜庆、寓意特别的好意头菜式,创出国庆新民俗。
华诞宴有什么菜式?
金鸡齐鸣庆华诞(当红脆皮鸡)
满堂笑哈贺国庆(松露蝴蝶虾)
心系祖国记使命(瑶柱烩鱼肚羹)
国泰民安幸福来(神牛花胶筒)
红旗飘飘扬国威(凤梨香酥骨)
鱼跃湾区展新姿(特色蒸桂鱼)
绿水青山复大地(泉水菜心)
红棉花开庆国庆(番茄肉碎焖伊面)
单看菜单菜谱
已经让人垂涎三尺!
在国庆期间酒家还向消费的市民免费赠送小国旗!
点都德:推出好意头国庆主题点心
点都德推出以“圆梦”“美好”“初心”“追梦”“幸福”“奋斗”等关键词命名的国庆主题点心,售价49元,还在国庆当天给10月1日生日的市民免费赠送寿桃包,让市民游客与祖国一同庆生。
正佳广场:食长寿面为祖国庆生
记者在走访正佳广场时发现,多家餐厅推出了“国庆面”,吸引不少市民尝鲜。
据介绍,“国庆面”就是长寿面,主要是在环境、菜品、服务全方位让市民游客感受到国庆的节日氛围。首拨到店品尝的客人们纷纷表示,在红旗飘扬的餐桌上吃着“国庆面”,有一种与祖国同庆的参与感。
东方宾馆:永庆面每款每天70碗限时赏味
在东方宾馆,一种新潮的面食也在近日网络上热传——这里结合国庆主题,推出的永庆面,大受食客好评。
记者看到,广州东方宾馆大厨创新呈现四款“永庆面”,还有八款定制酱汁,每款每天70碗限时赏味。永庆面主要以巧手匠心,一撮一揉,揉入了地道最美乡愁,融进了为祖国庆生的祝愿,厨师们表示,精制出一碗温暖的“永庆面”,祝福祖国永享升平。
除了好意头的创新菜式
还有很多与“食”有关的国庆活动
在西关体验古法压面,粤港澳青年“粤玩”越亲
10月2日,荔湾组织70名粤港澳青年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西关民俗风情体验活动,粤港澳青年代表们在体验西关民俗风情、了解岭南历史文化中,感受到大湾区和祖国深厚的凝聚力。
午餐安排在西关传统美食、荣登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的吴财记面馆。云吞面是粤港澳青年熟悉的小食。在西关老巷内设席70桌,粤港澳青年们与当地居民街坊齐吃“长寿面”,共话新中国成立70年伟大成就。
10月2日,西关老巷内设席70桌,粤港澳青年们与当地居民街坊齐吃“长寿面”。
青年们还参与到手工压面、包云吞中,感受民俗气息,拉近彼此距离。香港青年徐慧妍对西关美食制作十分感兴趣,他和两位同学一起跟着学起了包云吞,不一会儿就“出师”了。”把肉馅用筷子拨到中间,用手笼好云吞皮,再用筷子一挑就好了。她还现场“收徒”传授刚学会的手法。
10月2日,在西关老字号面店里,粤港澳青年学包云吞。
澳门青年张健铭在体验古法压面的环节后有些气喘,他说:“以前没有电力,必须人工去做,但现在,师傅还在坚持这种耗体力的做法,非常难得,值得尊敬。”
粤港澳青年体验古法压面。
长者观看国庆阅兵、同吃长寿面
10月1日上午,广州市海珠区举办了“爱我新中国·同吃国庆面”的文明实践基层主题活动启动,在沙园街长者饭堂,现场邀请了近百名长者观看国庆阅兵,同吃长寿面,共聚一堂为祖国庆生。
10月1日上午,海珠区沙园街长者饭堂,近百名长者观看国庆阅兵,同吃长寿面,共聚一堂为祖国庆生。
10月1日上午,海珠区在沙园街长者饭堂准备的长寿面。
花都外嫁女回乡共庆祖国母亲生日
10月1日这天,花都花山镇南村则迎来一次特别的探亲:多名外嫁姐妹,远至巴拿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波兰、厄瓜多尔,近至中国香港,从四面八方赶来团聚,共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共叙浓浓乡情。为表达对家乡和国家的祝福,乡亲们齐齐分食花都客家“水圆仔”面,还用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如歌舞、独唱等,为乡亲们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化大餐。
10月1日,花都区花山镇南村,多名外嫁女从四面八方赶回娘家,重温姐妹往日情谊,共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这样的广府新民俗
是不是满满都是爱?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全杰、廖靖文通讯员周小莉实习生张雨歆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全杰、王燕、邱伟荣杨耀烨廖靖文实习生闫中慧、张雨歆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王圆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