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从中国饮食中吃出来的隐喻

《汉书》曰:民以食为天,孔老夫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千古农耕为饱肚,人们历来把吃饭当作头等大事。可以说,一个人要生存,扩展到一个民族要生存,首要条件就是吃饭。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加上天灾人祸等原因,吃的问题一直是人们的困扰。《书·洪范》八政之首曰食,古代国家君王为了江山稳固,必以百姓为治国之本,而首要之事就是保证百姓吃饱。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吃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从日常饮食中发展升华出文化,而饮食文化又反过来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密切相关,饮食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这种在饮食方面形成的独特文化,又创造出大量与生活相关的吃的隐喻和俗语,词语简单却意蕴深刻。而这些隐喻和俗语反过来又丰富了饮食文化,从而让传承上千年的饮食文化更加光辉灿烂。

1.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在生活,吃出文化

前几年,国内推出一档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拍摄之精美,厨艺之精湛,饮食之丰富……一经播出,引爆全国。

正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简简单单的食材根据不同的配方,不同的烹饪技术,比如烧、烤、煎、炙、爆、焙、炒、熏、烙、烹、煮、涮、脍、蒸、煨、熬等等,烹饪出不一样的美食。

中国饮食多种多样,从简单到复杂,从家常便饭到满汉全席,从礼食到八珍百馐,菜式咸甜交错,荤素搭配,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比如八大菜系,鲁菜文化底蕴浓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川菜七滋八味尽在其中;苏菜金齑玉脍,技法精妙,玲珑剔透;湘菜,香甜酸辣,诸味俱全,风味浓郁;徽菜古色古香,河鲜家禽,尽入其味;浙菜南料北烹,味贯南北,清鲜爽脆;闽菜清鲜和醇,色香味形,无一不备;粤菜清淡鲜活,博采众家,影响深远。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各种菜系精彩纷呈,就连菜名也是五彩缤纷。有简单的、通俗的命名,比如以味道命名的有五香肉、酸辣汤等;以形命名的有樱桃肉、菊花鱼等;以色命名的有金玉羹、琥珀肉等;以地名命名的有北京烤鸭、涪陵榨菜等;以人物命名的有东坡肉、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还有复杂的、文雅的命名,以典故命名的有掌上明珠、阳关三叠等;以比喻、寄意、抒怀命名的有麒麟鱼、蚂蚁上树等。

除各种菜肴之外,更有花样繁多的风味小吃,咸甜酸辣,各式各样、琳琅满目。比如,仅仅是八月十五中秋月饼,按产地分的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港式月饼、徽式月饼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等;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玫瑰、莲蓉、白果、肉松、芝麻、火腿、蛋黄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等。品种繁多,风味各异。但是月饼不仅仅只是一种食品,还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团圆,是流传千年的饮食文化的一种。

还比如,南方除夕吃黏糕,黏糕与年高谐音,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年夜饭中一定要有鱼,也是因为鱼谐音余,叫年年有余;汤圆寓意合家团圆,二月二龙抬头龙须面是丰年;冬至吃馄饨则是庆祝一阳始生之意;端午的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等等。

吃在中国蕴含了深刻的文化意味。不仅食物如此,就是和食物相关的器皿桌椅都沾染着文化的味道。比如,火锅就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其不拒荤腥,不嫌荤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拘东西,来者不拒,一律都可以入锅,表示兼济天下或容纳天地;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道渗透,又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五行之说,金木水火土,皆在其中;火锅置于桌子正中,一群人绕桌而坐,体现了团团圆圆,和和气气。

另外,对于国人来说,吃已经不仅仅表示填饱肚皮了。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与礼的起源相连,就给这一生活行为赋予了伦理化的内涵。国人习惯把生活的喜怒哀乐、婚丧喜庆、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用以礼尚往来,增进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人们社交的一种方式。

比如,联络感情。亲朋好友许久不见,肯定要聚一聚,吃吃喝喝,聊聊近况;普通百姓的婚丧嫁娶,都是少不了筵席宴会的,将多日不曾联系的亲朋好友拢在一起,增进感情;就连国家之间的外事活动,也是免不了摆国宴的。

比如,请别人帮忙时,要请人吃饭,在饭桌上,酒意正酣,气氛热烈,正是谈事情、提要求的好时候,也是察言观色的好时机。还比如,一起吃饭是为了解决争端,调节冲突,商讨要事。可以说,酒席,是人生最好的谈判席。

历史上最出名的饭局莫过于鸿门宴。在酒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刘邦战战兢兢,亚父范增恨铁不成钢,项羽犹豫不决,出卖盟友曹无伤,导致最后刘邦逃走。鸿门宴已不仅仅是一场宴会,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刘邦和项羽这场斗争的终结。后人更是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2.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吃在隐喻,吃出文化

吃与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吃可以折射出人的性格和心理,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际遇和职业,甚至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事、对物的态度,所以,吃是人们普遍而又朴素的认知方式。长此以往,人们便从吃创造、总结出很多隐喻和俗语,词语简单而意蕴深刻。

以人为主体,关于吃的隐喻和俗语非常之多。比如,表示一个人的性格或品性,像是吃独食,比喻独占利益;吃软怕硬表示一个人只会欺负弱小却惧怕强硬的人;吃里爬外则是比喻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比喻人的贪心不足;等等。

比如,表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或情绪。比如,房玄龄的老婆不允许他纳小妾,宁愿喝毒药也不同意,由这个典故而来的俗语叫吃醋,酸溜溜,醋意大发都表示嫉妒,寡醋指平白无故的嫉妒,没有根据凭空的嫉妒则叫做吃飞醋。争风吃醋也用来形容嫉妒,但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心理状态进展为动作,因嫉妒而争斗。比喻故意夸张渲染,添加一些本来没有的内容则叫做添油加醋。

比如,表达一个人的际遇或遭遇。吃苦表示生活很艰苦,吃香则表示生活富足,还表示受人欢迎,受人重视;吃亏或吃了哑巴亏表示被人占了便宜;吃豆腐表示女士被人占了便宜,有了轻薄的意味;遭遇挫折后吸取教训叫做吃一堑,长一智;惹出大麻烦了还有吃不了兜着走、吃官司。

比如,表示人的能力。吃闲饭、吃干饭、吃素的、酒囊饭袋等等都表示一个人的无能;而吃得住吃得开吃得消等表示人的能力强。

吃甚至还可以表达一个的职业或生存手段,比如,吃青春饭表示某些人依靠年轻的魅力赚钱过日子;吃老本比喻依赖原有的知识、本领或功劳过日子,现在指满足于现有的条件,沉醉于以前的高光时刻,不去根据环境变化而与时俱进;吃工资吃救济吃皇粮吃软饭等等都表示依靠某种事物或某种方式来生活。

以物为主体,关于吃的隐喻和俗语也不在少数。比如,在下棋时人们会说吃了他的炮,在军事上,吃掉一个步兵团,这里的吃有表示消灭的意思;比如吃力吃功夫吃重等,这表示消耗、耗费之意;如吃透教材,吃透精神,吃表示理解,认真体会某件事的意思;还有用吃水深浅表示船只的载重等等;吃得开吃不开的主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这产品在市场上吃不开。

另外,还有很多成语也是源于饮食文化,比如,秀色可餐既形容妇女美貌,也形容景物秀丽。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如果文章缺乏欣赏价值,那就是平淡乏味,甚至是味同嚼蜡。细嚼慢咽形容刻苦研究,对问题或知识等研究的不深刻,刚入门就停止钻研被称为浅尝辄止,囫囵吞枣表示不求甚解等等。

汉语中吃的隐喻和俗语在数量不胜枚举,在内容上丰富复杂,它们是一种日常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中,从细腻的心理活动到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从抽象的精神现象到具体的现实行为等无不可用它们来表达,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吃是人们的普遍存在方式,而吃折射出我们朴素普遍的认知方式和广泛的社交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完善,体现出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诚然,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及文化中的重要性为无数人承认,其底蕴之深厚、生命力之旺盛非旁人可比,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342.html